二十多年前,当我在长沙马王堆第一次看到出土的素纱蝉衣时,不由得惊叹不已。这件长1.28米的素衣,轻若缥缈,薄如蝉翼,重量只有49克。作为丝绸科学工作者,对于2000多年前西汉初期,人们竟能有如此高超的缫丝织造技术,惊叹之余,深深为古人的丝绸织造技术所吸引。
当我们的丝绸织染技术依然面临着诸多技
作为中国科学院列题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成果的一部分,由大象出版社承担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的出版,其弥足珍贵的价值正在于其肩负了回答这些重大问题的历史使命。
该书集我国古代蚕桑丝绸文化之精华,传承丝绸染织技术之膏腴。其策划的宗旨与一般的丝绸文化史、技术史不同。它从蚕、桑、丝、绸、织、染、绣等各专业分工工艺技术的角度出发,深入完整地记载传统工艺技术的全貌及至每一个细节,是以挖掘其内涵、揭示其奥秘为宗旨所编写的一本历史工艺技术的专著。为此要求所记载的技术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具备可复原性和可操作性。这对于一本历史工艺技术著作而言,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本书的研究著述过程中,不仅对蚕桑丝绸浩瀚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收集、梳理与分析研究,将许多在历史技术著作中表现得比较朦胧与含混不清的工艺技术问题,通过比较精确的数据化还原其历史的真实面貌;并且通过对一些精通传统丝绸工艺技术的老工匠、老艺人的抢救性个人采访、座谈、通信联络等方法,收集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同时对现存的传统缫丝、织造、染整器械进行精到的测绘,以数据图形的形式详细地记录并确认了传统蚕桑丝绸染织器械的形态面貌。这在迄今为止的丝绸文化史、技术史资料中,是前所未见的。这也是这一著作具有极为珍贵价值的原因之一。撰稿人当中还有捐献出自己一生收集、珍藏多年的丝绸文物、作品及他们亲身经历的传统工艺过程的珍贵资料文件。加之钱小萍主编在多年来领导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和苏州丝绸博物馆期间,在传统丝绸文物复原制作方面所进行的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以及对古代各类手工织机及其织物进行的发掘复制、现场测定、剖析提炼等所获得宝贵经验及第一手资料的铺垫,使得本书在云锦、宋锦、蜀锦、漳缎织机及金线制作等特色工艺技术方面更加显得深入细致,妙笔生辉。
全书中记载的丝绸织染技术的时间跨度涉及我国蚕桑丝绸技术发展演变的5000年,在内容上从传统的栽桑、养蚕、缫丝,到并捻丝线,纹织工艺,整经织造,印染整理以及长期流传在民间的缂丝、刺绣、抽纱、地毯等等的工艺技术,无不收入其中、翔实记载。洋洋大观70万字的巨著,配以700余幅彩图以及黑白线图,在现代的高科技印刷装帧技术的支持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了解我们的先人几千年来在丝绸织染工艺技术方面的积淀与精华、流传与演变的生动活泼的技术史书。
如果说长沙马王堆以及浙江钱三漾、新疆尼雅等历史遗迹的发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古代丝绸织绣文物以及其技术史的实物博物馆的话,今天我们面前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就是一个为我们系统地讲解与剖析古代丝绸织绣文物技术发展演变史,详细地展示与教授历代蚕桑丝绸织造染色过程及工艺技术要旨,并深刻地揭示远古以来技术奥秘的丝绸技术史百科全书。在这本百科全书中,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巧妙地发明并不断改进缫丝、织造、染整技术的;而且可以看到蚕丝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如何渗透到社会经济与文明进步脉动的每一个节拍之中;依赖着人们对于丝绸天然高雅的美的追求,丝绸工艺技术由此得到不断深化与升华的动力;而丝绸工艺技术的发展又改变着先人们的社会生活,参与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