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局,人们都在议论着:新任张局长6月8日下午就来局里上班。原任局长休养去了,其他科长都不在家,迎接新局长的任务,就落在总务科牛科长肩上。
牛科长是个爱吹牛拍马,对工作马马虎虎毫不负责的人。当
建设科管材料的苏玲反对将水泥搬到院中,职工生活委员老钟反映单身宿舍漏雨要马上修理,结果都被牛科长顶了回去。
8号到了,张局长一清早就来上班了。天马上就要下雨了,张局长赶忙去找牛科长,要先解决水泥和宿舍问题。他找到新办公室,正碰上苏玲因水泥问题和牛科长争执,牛科长不但不理,反而大发雷霆。下雨了,苏玲、老李决定把水泥先搬到走廊,全体职工自动前来参加。张局长也加入了搬运队伍,大家这才知道他就是新来的局长。
张局长又被老崔当作张老板领到牛科长面前。牛科长命令“张老板”两天之内修好,并不惜对“张老板”施以小惠,并吹牛说自己与新局长曾是一起作战的老战友、老交情,在局长面前出尽洋相。最后,真相大白,牛科长被群众赶下了台。
喜剧影片用自己独特的诙谐幽默、讽刺夸张的手法反映生活,用不同于正剧的艺术逻辑解释生活。但是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以来在讽刺喜剧领域方面,由于认识不明确,一直是一个禁区,谁也不敢涉足。在1956年我们党的“双百”方针政策的鼓舞下,吕班导演的《新局长到来之前》在这方面作了第一次探索和尝试。此片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出品,编剧于彦夫,导演吕班。李景波(牛科长)、浦克(张局长)、陈光廷(崔庶务)、苏剑峰(苏玲)、方化(职员甲)等出演。影片放映后,引起较大反响。在随后的两年中,我国相继拍摄了为数不少的讽刺喜剧电影。
影片选择新局长将要到来之前这一特定的瞬间,通过鲜明的对比,描绘了牛科长对待局长和对待一般同志(实际上也是对待国家、对待人民事业和对待个人利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辛辣地讽刺鞭挞了他吹牛拍马、极端卑劣的利己主义。牛科长的这些行为、说话的姿态和腔调至今我们仍很熟悉,而且也不难知道他骨子里实际想的是什么,这种言谈和行为的矛盾,产生了影片中的喜剧效果。正是在笑声中,牛科长的假面具被撕毁了,他的肮脏灵魂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影片中牛科长的形象,现在的生活中仍能看见,所讽刺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也并未绝迹,因此本片直到现在,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扮演牛科长的李景波采取“反戏正演”的方法,从角色特定的身份出发,不是用挤眉弄眼地表演来取悦观众,而是以略带夸张的形体动作,自然地流露出角色对待领导与群众两副不同的嘴脸,真实地揭示出这个小官僚丑恶的灵魂。
1954年,本片导演吕班参加了“喜剧电影研究小组”,不久便拍摄了讽刺喜剧《新局长到来之前》,第二年又拍了《不拘小节的人》,这两部影片运用了寓讽刺于夸张之中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他对探索现实喜剧电影风格样式的大胆尝试。
吕班原名郝恩星,山西省榆次县人,191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1929年到北京自谋生路,偶然进入日月影片公司办的电影训练班学习表演,开始了电影艺术的启蒙教育。在那里,他结识了石寄圃、田方、蓝马等人。公司解散后,吕班考入北京联华电影演员养成所,在那里他不仅学习了表演,还学习了导演。1936年,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下,他奔赴上海投入进步的文化运动,参加业余剧人协会(后改为业余实验剧团),参加演出了《大雷雨》、《醉生梦死》、《太平天国》等戏剧。在这期间,他有幸与赵丹等一些著名艺术家接触,不仅在艺术上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而且在生活上也得到他们的照顾。1937年,经赵丹推荐,他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大学生阿唐,开始显露出艺术才能,后又拍摄了故事片《青年进行曲》。
抗战爆发后,吕班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三队,北上沿京沪线深入民众演出《我们的故乡》、《放下你的鞭子》、《东北之家》等许多戏剧,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吕班奔赴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来历任抗大总校文工团艺术指导、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剧团团长。1948年,吕班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拍摄,扮演了厂长这一角色。之后,他担任了《无形战线》的副导演,与伊明一起导演了《吕梁英雄》,又与史东山联合导演了《新儿女英雄传》。1954年他开始独立拍片,先后导演了反映工人生活的影片《六号门》和《英雄司机》。
(《百年中国电影精选》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