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成国栋
沿着盘旋的山路前行,绕了好一会儿,才来到魏巍的住处。这是一座掩映在苍茫绿色中的二层小楼,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出特有的庄重和肃穆,又有一丝冬日不可避免的冷清。院子里,甬路的两边是收拾过的土地,给人秋日丰硕的想像。拾级而上,我推开门,一楼左侧是客厅,右侧的一间房门敞开着,布置得简单朴素,甚至不比普通农家的家居摆设。比约定的时间早一些,魏巍还在休息,我便坐在客厅里等候。
客厅的正面是一张三人沙发,上面悬挂着一副魏巍的书法作品,南面是依次摆开的单人沙发和三人沙发,茶几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象棋棋谱。每张沙发各有不相同,磨损得已看不清本来面目,似乎每张都掩藏着年代久远的故事;沙发巾也是长短花色不一,配在各色简陋的沙发上,却显得格外亲切自然。
魏巍的名字似乎是和《谁是最可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他朝鲜通讯的代表作,也是整个抗美援朝题材报告文学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篇。从1939年至1949年,魏巍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他又转向小说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土和祖国》、《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从1959年始至1978年,他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当年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31岁,如今已是85岁高龄。时光流逝,如今的魏老该是什么模样呢?正想着时,外面工作人员说道:“魏老来了!”说话间,魏老从外面走进来。高高的个子,精神矍烁,朗朗地笑着,瘦长的脸上,长长的寿眉格外生动。我献上手中的鲜花,说:“送给‘最可爱的人’!”他接过去一边笑着说“谢谢”,一边招呼我入座。
读书报:您的身体状况好吗?平时还写东西吗?
魏巍:我的身体很好,除了糖尿病,别的都好。前年出版了10卷本文集,出版后北京军区和中国作协联合召开了研讨会,以后没有再出版新的作品,只是零散地写些小东西。现在的文学作品很少看,因为字小,看得很吃力,个别突出的作品,别人推荐我看的,我会看一些。去年有部作品叫《那儿》写的不错。诗歌也会看一些。河南有个王学农,是摆地摊的下岗工人,我看过他的诗集,不错,能看出一个工人诗人的崛起。我给他的诗集写过序言。其他的,也写一些老作家去世的怀念文章,臧克家、艾青、刘白羽这些老作家去世,我写过送行的文章。在刘白羽的追思会上,我称赞他是革命军事文学的光辉代表。
读书报:您的祖籍是河南,是不是对老家的作者格外关注?
魏巍:也不是,别人推荐的好的作品,我就会看一些。
读书报:您愿意回顾并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吗?
魏巍:一个作家属于社会。他的作品应该交给读者评价。现在的思想比较复杂,任何一个作家,都不是所有人会拥护。就像任何一个好人都会有人反对。我自己认为走的路是对的。我17岁参加革命,是时代、是人民锻炼了我们。至于什么风格,还是交给别人评价。
读书报:新时期的军旅作家,近几年也推出不少好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很受欢迎,像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梁的《亮剑》、徐贵祥的《历史下的天空》等等。今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中,军事文学占了两部。您看过这些作品吗?您认为目前军事文学的创作存在什么问题?
魏巍:我知道一些,但是读过的作品不多。没有太多精力了。
读书报:您希望看到什么样的军事文学作品吗?
魏巍:过去我认为文学没有类别,还要分成军事、工业、农业题材吗?这样分不够贴切。都是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分类型以后,我理解为约定俗成,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军事文学离不开军事斗争,一段时期内,反映军事生活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主要地位,称为军事文学也可以。
读书报:那么和平时期怎么发展军事文学呢?
魏巍:过去的军事文学,不区分什么正义非正义战争,战争都不好。关于军事文学,我们的经验是主张歌颂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我们过去所说的革命军事文学是为解放、保卫人民而斗争。《解放军文艺》创刊60周年,我为他们题字就是“把革命军事文学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我们的军事文学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比如刘白羽,在战争期间他是新华社的记者,在东北野战军随军作战。看他的文章就知道部队打到哪里,所以我称他的是革命军事文学的光辉代表。还有菡子,这都是革命军事文学里光辉的例子。我认为军事文学的主要作用还是鼓舞士气。和平时期也要有这种精神,也要体现革命英雄主义。作家应该把自己的作品作为战斗力的一部分,这样部队才有战斗力。
读书报:您平时的生活怎么安排?
魏巍:看看书,看些材料。一天散两次步;一般早上7点多起床,上午散一次步,下午5点多再散一次步。
读书报:您都是看些什么书?
魏巍:偏重看政治书。马列的原著、毛泽东的原著。更多的是关心中国人民命运的问题。经济方面的东西我也看。经济学家关注的“狼旋风”,我也很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