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淘尽群沙始得金

2006-0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鹏 我有话说

赋,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体。它诞生于战国时代,在两汉四百年间发展为极盛之貌,成为独标一代的皇皇文体,后世故有“汉赋”之专名。然而长久以来,汉赋以其古奥的语词、繁复的名物与艰深的文义几成“绝学”。很多人都有“读汉赋如读天书”的感受;而同时我们又深知“古籍整理是古代文学的基础”,汉赋的整理与研究早

已栖身于我们的期待视阈之中。对此类“绝学”的关注和投入,确是今天研治古代文学所急需的“学术生长点”。故而,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所著《全汉赋校注》的煊赫问世,既利于“天书”的推广和普及,又有助“绝学”的承继与复兴,更为业内学人提供了堪称完备的科研资料。

现存汉赋古籍整理的成果多是“汉赋选注”模式,篇目之遴选基本上是在萧统《文选》的基础上略加增汰,各种选注本的篇目叠加起来不过四五十篇,聊资国学普及之用,却远远不能满足汉赋研究之所需。而此前的带有“汉赋全集”性质的著作,都不及此书作家91名(含无名氏1名)、赋作319篇(可明确断定为完篇或基本完篇者约为100篇)的总量。此书基本体例为:作者简介、作品文本、内容简介、校勘、注释、译文、历代赋评及附录(包括《汉书・艺文志》汉赋目录、辨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全汉赋・前言》、108名汉赋评论者简介等)。其中诸如校勘、译文、历代赋评和汉赋评论者简介基本上不见于现存各种汉赋选注本及龚克昌的《全汉赋评注》。这一“全”的特征,既能满足广大国学喜好者跨越文字和名物障碍而直入阅读与欣赏的渴求,又能为业界学人提供立言发论的臻于完备的原始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呈现出了兼汇编与检索于一身的工具书的特质。

除最初的《史记》《汉书》外,魏晋以降的文学总集和类书对汉赋均有收录,可是对其加以注释的仅有史书中的作家本传和《文选》《古文苑》等,汇总起来不过四五十篇而已。而此书所收赋作总量多达319篇,也就是说,该成果突破了将近85%的篇目没有古注可鉴的巨大难题,具有不容辩驳的创新性。

此书在校勘过程中虽然有费振刚等辑校的《全汉赋》作为参照蓝本,但此次编撰仍然一一悉心重校,所用校本就有《孔丛子》、《史记》、《汉书》等19种古籍,著者严谨恭肃的姿态和朴厚敦实的学风成就了此书的品级。

(《全汉赋校注》,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著,广东教育社2005年9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