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间仅仅存在过的书店

2006-0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沈胜衣(本报书评人) 我有话说

《书店》,[英]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著,尹晓冬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16.00元

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书店》,是关于一个中

年女人,在荒凉、沉闷的海岛小镇上开设一家书店,并最终失败的故事。

译者序《那些温暖人心的书店》最后说:“这本小说,仅仅因为它的名字叫做《书店》,便值得付出。”是啊,仅仅因为“书店”这个词,就足以让人温暖,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有过开书店的梦想。

但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在于,主人公弗萝伦丝并不是所谓的“读书人”,她只是为了生活,倚借曾经在书店工作过的经验,就独力操办起来。――也许,还有一点纪念的意思吧:她和已去世的丈夫,当年是书店里的同事。现在她开起书店,就把倒闭的旧东家的库存都盘了下来。

译者在序言中说到,弗萝伦丝其实并不懂书,曾有一次把书上架时放错了位置;但,这一细节却让译者“感动无比,惟其不懂,她对书的热爱才尤为宝贵”。

确实如此。正如弗萝伦丝的自述,她“没有受过教育,不懂艺术”。但她有“对于美的嗜好”,因而会进那些难以销售的漂亮的“中国书签”。她尊重顾客来翻看书籍:“随意翻阅是书店传统的一部分”。对于一本书,她不会管别人说好卖还是不好卖,首先问的是:“它是本好书吗?”当经过求证,知道是本好书,她毫不犹豫进了250本――这是问世不久的《洛丽塔》,在50年代末,英国的一个保守的小镇,这本书自然引起了哄动,还几乎让她吃上官司,而她则坚决维护这本好书应该“是一种必需品”。

除了自身的缺陷,孤单的弗萝伦丝还要面对种种困难挫折:资金的紧张,小镇的读书氛围,生意好起来后同行的竞争,其他店铺的敌意,当地图书馆的建立,以及最主要的,权贵对书店所在老屋的觊觎。

她有足够的意志和勇气,也有热心人的帮助,但终究敌不过接踵而来的打击。书中有个细节:有人告诉她,当地沼泽的一种野草在伦敦被当作是美味,如果她开书店不成功的话,可以转行做这个;她在店中拿了本《野花辨识完全手册》查看,却没有找到这种植物。――这是一个暗喻了:书本的知识,并不能帮助生活。

最后,“弗萝伦丝被遗弃了,没有书店,没有书。”她离开了这个伤心地――但她并不是为自己难过,小说结尾是:“当火车开出车站时,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头,因为她生活了将近十年之久的小镇并不需要一家书店。”

这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因这女子的“羞愧”,而焕发了人性的亮色。

小说作者,据称是“英国当代文坛文风最为简洁隽永的作家之一”,“写人写事闲闲道来,却极贴切深入。”她本人曾经当过书店老板,自然深知个中甘苦。她用清淡、含蓄的笔墨,铺开了一层――温暖。就像书中写到的,一个寒冷的秋夜,在那闹鬼的老屋里,弗萝伦丝与做帮工的女孩喝着茶,听着大海的声音,“享受着温暖与宁谧”。

是的,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恶劣,一间书店――哪怕是仅仅存在过的书店――都是人生的暖意。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给一位朋友发了个信息,告知有这么一本书。因为,朋友也一直有开书店的梦想,而我曾经说过:我会一起做,还会提供我早年的一些具体构想计划;当时我说:就算注定不成功,我们只当把投资作为实现一个共同梦想的花费好了,就像去一个梦寐以求的胜地旅行,不也要花一笔钱吗?

朋友回信息说:到现在这念头都没有变,只是在等合适的时机。我答:好,我等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