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听说《滚石》中文版将出的消息,之后是漫长的无声无息,直到我几乎把这事儿快忘了,才在楼下报刊亭撞见它,这块石头终于滚到中国来了。身为资深乐迷(这年头,一件事情只要坚持两年以上都可称“资深”),自然晓得《滚石》在全球乐迷心中的分量,于是对这新刊略觉期待,但也杞人忧天地替人捏了一把汗。实在
拿到手的中文版《滚石》沉甸甸的,比大16开稍微宽一些的开本,用纸和内文版式还不算小气。当年曾因一本《伤花怒放》为众多摇滚乐迷熟知的郝舫做主编,他的发刊词风格依旧,诸如“让我们一起在东方也缔造一段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传奇”之类的句子,让人仿佛回到90年代。封面人物是崔健,似乎只有老崔这种划时代的人物才配得上《滚石》品牌在乐迷中的老大地位。老崔那虚化的头像,忧心忡忡的眼神,无形中给这刊物的读者群画了个界限,毕竟老崔的歌迷大多都不年轻了。可是,封面上“周杰伦”三个字却并不比“崔健”小,又好像明摆着要老少通吃。貌似搞怪的《周杰伦HIP-HOP十宗罪》一文颇有鸡肋之嫌,也让我对《滚石》中文版的读者定位犯晕。这两个明显代表了两种音乐理念的人,拥有甚少交集的歌迷,他们在一本杂志里打滚还真不多见。
翻了没几页,《谁将称霸未来数字音乐帝国》一文跃入眼帘,选题挺有意思,可一上来就又是图表又是曲线的,不知道读者看这刊物是为了消遣、为了上火还是为了受教育?窃以为,这类文字最好放得靠后一些,反而是对崔健和Bono(U2乐队主唱)的深度专访可以往前提一提。
《滚石》早已不仅是音乐杂志,更兼容了电影、图书、时尚等流行前沿的内容,可说是流行文化的一大符号,中文版的《滚石》自然继承了这一特点。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早就不是刊物能够击中读者的法宝了,独特的角度和鲜明的观点才是有别于其他同类的好办法,这些与音乐无关的内容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同电影杂志、图书杂志或时尚刊物正面交锋,以有限的篇幅做出新意,甚至引领潮流,这无疑是对郝舫他们的考验。比如,《滚石》中文版用近10页的篇幅来对2006年好莱坞新片进行展望,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而言,《看电影》早在一个月前就做了更大篇幅更全面更到位的内容;还有《名人那博儿》一文,名字取得香艳,掩不住内容的滞后,令这本刊物一出生就显出衰老之像。
一本中文版《滚石》看下来,最喜欢的还是《〈滚石〉世纪传奇》、《BONO你究竟要走多久,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这两个选题。别的不说,最起码这两篇文章能带给国内无缘读到英文版《滚石》的读者其他同类刊物没有的视角和信息,丰富、大气,图文并茂兼具资料性。关于BlixaBargeld、HeathLedger、FionaApple等海外音乐(电影)人的文章,篇幅虽短,但好在言之有物。这些明显带有《滚石》英文版味道的内容,算是这一海外名刊花落中国的超值“嫁妆”吧。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简陋的《通俗歌曲》小薄本和当年堪称内容丰富超前的《音像世界》同“砖头”录音机、TDK磁带就能令一代人的青葱岁月有声有色,而今人们身处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特别是对乐迷来说,网上能够免费获得的资讯、图片、MP3足以对传统音像产业和音乐刊物造成剧烈冲击。环顾国内的音乐杂志市场,端庄如《爱乐》、八卦若《当代歌坛》、剑走偏锋的《非音乐》、在摇滚和流行间持久骑墙的《通俗歌曲》,等等,《滚石》中文版是否能够扮演此类刊物领头羊的角色?这块石头到底要往哪个方向滚?仅靠一期《滚石》中文版自然无法给出答案。乐迷们大可继续听着免费下载的MP3,瞧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