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2年投入180万元“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只为推新人

2006-05-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5卷入选新人,左起:蓝野、王棵、尉然、王妍丁、习习

左起:徐则臣、于晓威、余泽民、张楚、舟卉

从1994年设立至今,“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走过了12年的历程。12年来薪火相递,它为当代中国文坛发现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文学创作人才,为文学无边的苍穹托起和点亮了一颗又一颗明亮的星辰。它的设立和存在,使当下文学中国相当数量的年轻力量由零散走向整合、由潜在走向显在、由稚嫩走向成熟,提供了现实和可能。

迈向文学殿堂

徐则臣进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某种程度上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他很早就在书店里看到“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那时他只是一名在校学生,对于“文学之星”,他只是远远地观望,并没有奢望某天能加入到它的队伍。

然而机会总是厚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徐则臣的朋友李浩告诉他,可以通过推荐的方式,进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评选视野。2006年3月份,当时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徐则臣,作为丛书出版12年来惟一的在校生作者,经由评委推荐,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进入评选范围并全票通过。

徐则臣对记者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评选,审核程序相当严格。评委及各地作协推荐了许多作品,能进入本身就是对创作的一种肯定。

而对于此次入选最年轻的写作者舟卉,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高洪波的评价极为风趣,他说,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80后”。舟卉在母亲病床前得知自己被推荐参评的消息。她在医院里照顾出车祸的母亲时,接到当时任江西省作协秘书长的李晓君的通知电话。打印作品、传真文件、寄发资料――一切都显得仓促。而舟卉也没有特别在意。2005年7月,丛书2005年卷编选主要负责人、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主任朱晓岭打电话告诉她入选。

舟卉当然是开心的。这时,她才知道“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评委都是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她觉得自己无比幸运。舟卉说:“能入选是我的幸运,我从一个孩子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对于编辑,我满怀感恩之情,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不会走上文学之路。我还要继续努力,希望自己的文学之路走得更长一些,不是昙花一现。”这位80年代出生的年轻作者,以为过去自己的写作从来是顺其自然,然而从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之后,她觉得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责任。她的文学创作不是孤立的行为,有很多人关心她,而自己则有责任去努力。

相对而言,高中时期就尝试写作的于晓威,进入“21世纪文学之星”的道路走得漫长而艰苦。1994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出版第一卷,丹东作家林和平入选。作为丹东本土作者,于晓威由此知道这套丛书,并把进入丛书当成了自己写作的目标。从198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6年间,周围的好多写作者已通过各种方式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于晓威不着急,他说:“作为严肃的作家,爱好文学之初,哪怕是清贫的、边缘的,还是有阳光的纯粹的理想。我把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作为追求严肃文学的一个严格考核。”从1994年开始,于晓威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要丛书出版,或者借阅,或者购买,他关注着同时代作者的进步标准。也因此更坚定地等待自己的作品被发现,被认可。“我知道参评的程序,必须由全国二十几个省初评推荐到中国作协,所以我一直等待辽宁省作协能推荐我。之所以没有关注到我,是我写的不够好。”直到2003年,辽宁省作协终于第一次推荐于晓威参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然而由于竞争激烈,他落选了。于晓威说:“2003年的落选,使我更加重了对评选程序的敬重,更激起我写好作品的信心。从2003到2005年,我在《收获》、《钟山》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小说。”2005年,辽宁省作协第二次推荐于晓威,这次,他终于比较顺利地入选。

感到幸运的不只是舟卉一人。习习曾一直寄希望于参加某一套自费丛书的出版,但没有合适的机会。甘肃省作协要她填一份“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推荐表格并寄送了相关资料及文稿后,习习开始认真关注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她知道了这套丛书的份量,心想,自己的第一本文集如果是该丛书中的一本,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最终,习习的散文集《浮现》得以入选2005年卷并出版,习习的内心充满感激。她说:“我只有以更好的作品来回报丛书给予我的期望。”

尉然是此次“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中惟一的自由撰稿人。财校毕业后,尉然在纺织品公司上班,两年后下岗,回农村种地。2002年,在县城租了房子埋头写作。两年时间内,尉然写作的中短篇小说,分别在《北京文学》、《小说选刊》等刊发转载,并获得老舍文学奖。因此,尉然说:“我比较幸运。后来我才得知入选丛书非常难,我没有任何关系,没有任何包装,只是默默无闻地在写。我有些感慨,现在的文坛风气还是比较纯正。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这样,获得老舍文学奖也是这样,评出来我才知道。评选的公正,给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很多信心:只要你的东西好,迟早有一天会被认可。”

12年推出近百位新人

“自从我读到1994年‘丛书’第一套作品时,我就有意地向它看齐,默默地把它作为自己40岁之前的一个严格要求,我为此等待了十年――哪怕我最终仍没有入选,我也认为非常值得!因为,我相信,等待和坚韧不拔是从事文学创作除才华之外最重要的品质,是考验一个人有没有能力在文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一个底线。”在“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5年卷出版座谈会上,于晓威这样说。

所幸,于晓威在自己32岁这一年,提前入选了“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他的《L形转弯》、余泽民的中篇小说集《匈牙利舞曲》、张楚的中短篇小说集《樱桃记》、徐则臣的中短篇小说集《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习习的散文集《浮现》、王妍丁的诗歌集《手挽手的温暖》、王棵的短篇小说集《守礁关键词》、舟卉的中篇小说集《好好活着》、蓝野的诗歌集《回音书》、尉然的中短篇小说集《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10部作品作为丛书2005年卷由作家出版社集中推出。

至此,中华文学基金会前后共投入180万元,12年间扶持了91位文学新人。很多当年默默无闻的写作者,在他们的扶持帮助下,现在已经成为文坛主力。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徐贵祥的第一部长篇《弹道无痕》,就是作为“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第二卷于1995年出版的。当时,徐贵祥只是刚从野战部队调至出版社的基层干部、业余作者。对于11年前的情景,徐贵祥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他们的宗旨就是为渴望在文学道路上有所发展、但又没有出过书的文学青年出书。虽然我之前只是发表过几篇中短篇小说,他们觉得我有些势头,就为我出版了《弹道无痕》。人的信心就是靠周围的认可和鼓励不断加强的,从此之后我的创作欲望就逐步增强。近年来发表过四五个中短篇,出版了4部长篇,最近长江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我的新长篇《高地》。”

像徐贵祥一样,很多青年作者是从“文学之星”走向更多的读者的,“文学之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比如在此次入选的10位作者中,张楚是唐山的税务官,尉然是自由撰稿人。正如评论家雷达所说,只要读过尉然的短篇小说《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必会被它滑稽的风格所吸引,被许多匪夷所思的场面和细节逗得发笑,可是直到现在,尉然也还不大为人所知,这位河南农村的自由撰稿人,其实早在2002年就以《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先是登上了该年度的中国小说排行榜,后又连续获得《北京文学》奖,河南省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委杨志广说,有人做过统计,在本套丛书出版自己处女作品集的历届作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之后有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全国文学大奖的得主中,都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作者。

新人作品叫好不叫座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出版十余年,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读书界的很大反响,被誉为一项着眼于未来、为青年作者铺路搭桥以利前行的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文学“希望工程”。1994年首卷即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图书奖提名奖,继之1995年卷获得中国图书学会颁发的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6年开始,该丛书正式列入中国作家协会工作计划,2002年又被纳入中国作家协会扶植培养青年作家计划,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处不仅给予相当的重视,并从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华文学基金会和作家出版社则分别负责选编和出版工作,逐年推出文学新人。目前,2006年卷正在审读中。

在年轻作者心目中,能入选该丛书是一份厚重的荣誉,而丛书编选也始终以作品总体质量为取舍的惟一标准。故此,入选丛书对作者而言,不仅是对自己以往创作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但是,对于出版社来说,出版这套丛书却意味着承担一定的风险。从1994年至今,“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共印30多万册,发行量并不乐观。朱晓岭说,十多年来,这套书的出版换了数家出版社,本应每年出版一卷,中间因资金欠缺及其它原因停止出版过。资金来源最初由基金会投入,后来也找企业家赞助,也有出版社免费赞助出版,直到2002年,中国作协作为重点扶持项目拨款。但市场反应始终不好。这些相对来说没有名气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销路成了问题。丛书出版过去是一本一个书号,印量最多的小说也不过5000册,最少的是诗歌,只有1000册。由于书号紧缺,今年的丛书只使用一个书号,发行量更不乐观。所以,现在丛书的目的就是单纯的扶持新人,根本不指望赚钱。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销量不大,并未动摇出版者的信念。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负责人张锲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为发现、扶植文学新人而创办的一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文学工程,它以年卷的形式,为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青年作者出版第一本文学专集。十余年间,经过由文学编辑家、文学评论家、作家、大学教授组成的编审委员会的严格遴选,已经为91位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创作潜力的青年出版了近百本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为保护、树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品牌形象,“21世纪文学之星”作为文字商标也已正式在国家商标局提请注册并得到受理。它既是一个标志文学新人创作成就的称号,又是一项可以包含诸多内容的活动。据了解,2005卷丛书终审会上,编委们议论到宣传时,有人提出应该为“丛书”撰写“广告词”,以便吸引更多文学青年到这里来一试身手。创作有时需要激励才得喷发,他们希望在“激励”上能起更大的作用。因此,秦晋设计的“广告词”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里是走向文学之星的第一级台阶”。“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主任崔道怡说,编委不仅在审读时,而且在工作中随时都关注着新星的闪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这一公益性计划,已经并正在吸引更多的有志于文学的年轻人才的目光。

事实正是如此,“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在一个喧嚣的速度化社会中及时而冷静地发现和推举年轻文学人才,为他们出版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它的意义更表现为:它在提倡一种扎实、沉静、客观、纯粹、循序渐进和拼搏的文学精神,它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感应场,吸引了无数年轻文学人才的目光,促进和壮大着文学有生力量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