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就被“请”到过中国。《玩偶之家》是最早被翻译成中文并演出的易卜生作品。《新青年》杂志的《易卜生专号》使易卜生名声大振。除了《玩偶之家》外,《群鬼》等几部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都在中国上演过。王晓鹰导演曾说:“虽然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戏剧家,但对中国戏剧
我曾仔细查阅了一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网站,从演出历史资料中只看到上海在1957年演出过根据《玩偶之家》改编的《娜拉》。另有资料记载,1956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挪威戏剧家指导下演出过《娜拉》。此外,据我所知著名的演出就是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老师在1983年导演的《陪尔・金特》了。以后在中国的易卜生戏剧演出也几乎局限在《玩偶之家》上。在中国,《玩偶之家》似乎成了易卜生戏剧的“商标”。从被搬上中国舞台的剧目数量上来看,易卜生是远不如俄国戏剧家契诃夫的。
解放前易卜生之所以被轰轰烈烈地请进中国,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戏剧建立西洋演剧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说是易卜生的部分作品适应了中国当时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批判的潮流。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化精英们集中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突出强调易卜生部分作品的思想意义、反叛精神。这可以说是对易卜生一种故意的“误读”。解放后对易卜生的冷落当然有“误读”的影响,更是与我国当时整个文艺界“政治挂帅”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无论易卜生的作品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方面产生过多大的影响,但他毕竟是一位戏剧家。作为当代西方戏剧的奠基人,易卜生的主要戏剧作品至少有十余部,可以说是风格多样、精品众多。除了《玩偶之家》、《社会支柱》等四大社会问题剧以外,一些浪漫主义风格和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从国外戏剧演出来看,《海达・高布乐》、《野鸭》、《建筑师》等也都是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在我国艺术环境空前自由的今天,如果还不能突破对易卜生作品介绍和搬演的片面性,那真是对不住这位戏剧大师了。作为一位戏剧爱好者,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易卜生戏剧翻译(尤其是从原文的直接翻译)出现,更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易卜生作品被中国的戏剧工作者呈现在舞台上。在我国戏剧低迷虚弱的时候,是需要易卜生等戏剧大师的经典作品来强健的。
今年是易卜生逝世100周年。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都在进行各种纪念活动。我国从今年3月20日易卜生的诞辰日开始,也将有一系列的演出活动在北京、上海和南京推出。纪念演出中除了两场《玩偶之家》的改编版以外,还包括了《建筑师》和《人民公敌》等剧目。这无疑是一个重新认识易卜生的良好契机。让我们再一次正式有请易卜生、一个更全面的易卜生来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