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举世皆知,历代的历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也在这幅杰作上下了无数的工夫,但它却依然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按照通常的说法,达芬奇在1506年完成了这幅画,这就意味着今年是它的500年诞辰。但这并不是一个确定的结论,因为达芬奇毕生都随身携带着这幅画,直至1519年去世为止。他完全有可能在此
费伦巴赫教授 |
按照费伦巴赫的看法,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极大地提高了这幅画的知名度。他说:“浪漫主义作家们创造了大众心目中的‘蒙娜丽莎’形象。(由于她那让人费解的微笑)他们说她身上一定有秘密,说她代表着‘女性魅力’的精髓。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复兴的新观点,而‘蒙娜丽莎’就成了女性美的代名词。”除此之外,《蒙娜丽莎》曾被人从卢浮宫中窃走,这次事件也令它的名气锦上添花。“1911年的失窃事件对《蒙娜丽莎》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费伦巴赫说,“1913年,人们把它找了回来,得意洋洋地把它送回了卢浮宫。从那以后,它就成了镇馆之宝。”
从那个时候开始,公众就对《蒙娜丽莎》产生了持久不衰的兴趣。历年以来关于它的各种假设和猜想只是进一步增添了它的神秘,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又为这股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跟丹・布朗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不少人坚信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宗教和科学的象征符号,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黄金比例”――据说,那是普遍存在于整个自然界的一种神秘而精确的尺度。不过,专家们认为这种说法只是过分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跟其他一些关于《蒙娜丽莎》的“理论”没有什么区别。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Mario Livio)说:“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达芬奇打算把‘黄金比例’用到《蒙娜丽莎》的创作当中,虽然他对‘黄金比例’有所了解。”费伦巴赫对此也表示赞同:“有些时候,艺术史研究者们会拿尺子来量度画作,为的是找出隐藏的几何结构。当然,如果你安了心要找的话,总是能找出点东西来的。”
不过,《蒙娜丽莎》当中的确包含着许多科学因素,只不过它们跟公众喜欢相信的不同,并不是什么刻意隐藏着的神秘事物。举例来说,《蒙娜丽莎》清楚地显示了达芬奇对地球科学的兴趣。费伦巴赫说:“画中人的背后是一片粗糙原始的土地,此外再没有什么东西,这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新颖的画法。这种画法表明达芬奇对自然界的侵蚀力量和水文地质学很有兴趣。而我们也知道,他还对此进行过深入探究。”关于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笑容,费伦巴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很有可能,这只是因为她对长时间坐着让人画感到有些厌倦了,而达芬奇打算在画中表现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