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文明的调教下,买者眼中已经没有了卖者,而只存在所卖者;而卖者则只关心买者,而忘记了关心自己的所卖者。当交易中不再包含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正常的情商交互时,购物过程就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紧张的交流方式。
《环球时报》5月31日组织了一个专版
讨价还价可能是种交易的乐趣,但讨价还价的背后往往意味着顾客认为小贩的定价应该而且必然超出某个标准。但实际上,出售的货品对小贩而言,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可能。一种可能货品只是赚钱的手段,在这种状态下,只要能够赢利,就存在着出手的可能;另一种可能小贩或是参与了货品的生产或是参与了货品的挑选,在这种状态下,货品与小贩已融为一体,所谓货卖识家,便是这个道理。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不愿意讨价还价的小贩是更认真地在对待自己的货品。所以,法国小贩们说:“你连自己的货都不懂,谁敢买你东西。”这种对货的态度让人感动,他们出售的不仅仅是货物,更是一种职业习惯。如果“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式的交易能够成功,依赖的则是另外的一种思维方式,两种商业模式都有其生存的土壤,倒也无可厚非。真正令人感慨的是,当买卖被购物所替代之后,人与人的交易关系悄悄地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最底层的商业文化本应是买卖双方的零距离接触,从原始的物物交换,到现代以货币作为中介,买卖双方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直接需求。小贩为了谋生,而顾客获得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人与人的交流成为交易的主题。而在升级版的商业文明中,购物不再是人与人的交流,而成为人与商品的对话;小贩升级为商人,开始把利润看作目标,而不再把利润当作生活来源。商品成为一种赚取利润的工具,失去了过去那种休戚相关难以言说的感情。在商业文明的调教下,买者眼中已经没有了卖者,而只存在所卖者;而卖者则只关心买者,而忘记了自己的所卖者。当交易中不再包含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正常的情商交互时,购物过程就成为一种不完整的紧张的交流方式。交易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正式确立为一种商业关系。
与组织严密的大超市或大商场里的螺丝钉售货员相比,小贩集采购、销售、财务、管理、客服于一体,他自己就是一个微型的商业机器,但这个机器并非由制度来约束,而是由整个社会文化与个人性格来协调。小贩固然存在,而顾客却不再是小贩时代的顾客,如果每个顾客都津津乐道于成本、质量和服务这些老套得不再新颖的名词,那么,小贩的未来其实很值得担忧。不过,虽然商业机器已呈遍地开花之势,看上去小贩却依旧有他们生存的空间,而且依旧代表着最底层的商业文化,生生不息,世界都有小贩,小贩也各有世界。没有必要美化小贩的个体素质,但必须美化小贩身上那种纯正的商业与人情紧密结合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