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申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之维

2006-06-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惠玲 我有话说

在阅读西方哲学家的著作时,读者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哲学家都是在一种思辨的意义上,展示思想的魅力。比如黑格尔,以一种纯粹思辨的逻辑,展示思想的内在空间;在海德格尔那里,哲学与个人的体验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一种审美的意境中,给以人遐想;而在读马克思的文本时,读者常常会有另一种感受:在早年马

克思的文献中,哲学作为一种思想的自由活动,还能为大家所感知,而在1840年代中期之后,马克思似乎抛弃了哲学思想,变成了一位实证化的学者。大概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后继者的解释中,马克思的思想体现为一种矛盾的结合体。

在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经济决定论,这是一种没有哲学深度的实证研究,必须为马克思的哲学奠定一种新的哲学基础。在承认马克思有哲学思想的学者那里,马克思的哲学依然呈现为一种或有或无的状态:有的认为,只是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才能读出马克思的哲学,而在后期的文本中,马克思的哲学消失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取代了哲学思考;而在传统的研究模式中,马克思的哲学变成了一种大家熟知的行话,并且这种行话被打上了“哲学”的标签。更为紧要的是,当一种整体化的哲学之思被分割为互不相关的碎片时,鲜活的哲学之思也就越来越被降低为某一狭窄领域中的实证知识,在一些学者那里,马克思哲学甚至变成了与当代历史和文化没有关系的封闭王国。正是面对这些理论症候,仰海峰博士的新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在开拓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意境上,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并力求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马克思哲学话语。

《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仰海峰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3.00元
《形而上学批判》一书分导论与六章。导论部分是对国内二十年来马克思哲学研究总体进程的梳理与反思,并从当代思想与历史语境出发,提出形而上学批判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理论地位与意义,认为这是走向当代历史与文化的理论前提。“主体与人”、“形而上学的颠覆”、“历史认识论”、“社会批判理论”等四章,主要是对马克思哲学特性的分析,以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为核心,揭示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规定性。在这些讨论中,作者充分吸收了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哲学研究的成果,并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展示了自己的理论探索。第五章“形而上学与工具理性”,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的逻辑分析,辨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联系与区别。第六章“形而上学批判与后马克思主义”,讨论的是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这一理论主题的内在关系。后两章表明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主题在当代的效应,以及当代的理论进程在何种意义与马克思关联,在何种意义上与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构成了根本性的区别。在作者看来,这是从马克思哲学出发,面对当代历史与文化时,必须做出的理论划界。

首先,本书第一次将国内二十多年来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看作是具有内在逻辑进展的思想过程,看作是国内学者在新的历史情境与文化语境中,对马克思哲学做出的本土化研究的尝试。作者在导论中对三种本体论进程的分析,就体现了这样的理论意图。作者把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存在论,既看作是理论探索中的逻辑发展,也将这种逻辑发展置于当下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定位,正是在对现有成果的吸收与反省中,提出了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批判这一理论主题。应该说,这样一种理论自觉,对于形成本土研究模式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范式,激活马克思的思想。在《形而上学批判》中,作者另辟蹊径,提出了马克思哲学的“非哲学”特征,我们不仅要在传统的“哲学”意义内部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而且还要在传统“哲学”的外部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因为马克思既在思辨的意义来批判已有的哲学,同时又从社会历史出发来反省现有的哲学,将哲学的思考与经济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将哲学的批判延伸到社会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讨论中,作者将马克思的哲学概括为三大主题:即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与总体性、社会批判理论。形而上学批判构成了本书的主题。

第三,打破马克思思想研究中的学科壁垒,形成了融会贯通式的解读思路。在《形而上学批判》一书中,作者对马克思哲学三大主题的分析,不仅将马克思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且作者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放到了西方哲学的总体进程中加以理解,并批判地吸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马克思哲学阐释的宽阔平台。按照这样的思路,马克思哲学不仅不是固步自封的,而且具有了与当代文化进行对话的理论基础,富有时代气息。

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建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