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文学主流话语圈的尴尬

2006-07-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鹏 隋景文 我有话说

中国儿童文学是一座象牙塔,回溯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儿童文学在20世纪初由外来作品(如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和思想(如“发现儿童”)激活后,就一直处在一种封闭式、自给自足的文学生态环境中发展。一直到21世纪初,“哈利・波特”、“冒险小虎队”、“鸡皮疙瘩”等一批国外强势作品入侵中国少儿

读物市场,破坏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生物链之前,中国儿童文学大多数的作家和理论家们都以有限的一些作品(多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翻译作品)和思想(如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为参照物和理论资源,在象牙塔内自娱自乐、闭门造车、并被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20世纪50年代后国外最新的、产生重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行之有效的研究与批评工具,沸腾鲜活的儿童文学思潮,基本上都被隔在了象牙塔之外。理论家们只研究本土作家根据他们的理论催生出来的作品,作家们只学习理论家们从他们的作品里总结出来的经验,于是,创作与批评,形成了环形蛇状的自我繁殖、自我复制怪圈。这,也是为什么当国外儿童文学作品打进中国,中国儿童文学不堪一击的原因。

谭旭东一定也意识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这一窘境,因此,他的理论批评姿态,是抽身而出,站在象牙塔的塔尖上俯视创作横向与纵向的发展态势、扑捉每一朵很可能是昙花一现但富于活力的星星之火、眺望机遇与危机并存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新景观。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范围没有篱藩,从儿童小说、童话、儿童诗,到散文、报告文学,以及长期被批评家们置于视野之外的科幻文学,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他还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的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与一线作家们的对话,观察整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态势;此外,他还打通了儿童文学与当代文学的通道,把儿童文学置于整个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而不是站在儿童文学的原点孤立地研究儿童文学,这是本书的最难能可贵之处。

中国儿童文学一直存在着主流话语与非主流话语的分歧,长期以来,作家们的创作,合“主流话语”者生,不合“主流话语”者死。这就是为什么像郑渊洁这种在当代中国拥有最多读者、最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大家,在圈中人眼里却成为“另类”、在各种儿童文学会上受到“非议”、关于他的创作研究文章与理论著作寥寥无几的原因。可以看见的是,这种话语权利,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电视、报纸等传媒的高度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渐渐移交到了读者的手中,来自主流批评界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并被边缘化,对“另类”作家和读者都产生不了太大影响。谭旭东虽然也是在学院气氛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批评家,但是,他对主流话语之外的“盲点”,如商业化写作、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低龄写作、新新人类写作、青春文学写作……却不仅不排斥,还青睐有加。这些涌动于所谓的“主流”之外的创作,虽然具有贴标签嫌疑,但是,它们却充满了活力,并很可能在壮大后构建未来中国儿童文学的格局。同时,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青年学者,旭东的研究也没有被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尚潮流牵着鼻子走,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学术本位,坚守批评家的“话语伦理”,既“寻美”也“求疵”,并总是提出真诚的建议,展示潮流背后的负面效应(如书中对商业化写作、儿童文学类型化写作的论述),以对当事人进行善意的警示。

一位儿童文学批评家的成功与否,还是与他所坚守的儿童文学理想有关。我个人一直认为,没有理想就没有激情,在这个文化越来越肤浅、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年代,只有那种拥有宗教般的虔诚和赤子般的热情的学者,才能不随波逐流,并给后人准确、客观地描绘出一幅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图。

(《重绘中国儿童文学地图》,谭旭东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定价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