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兵先生的《孔子诗论的文化推绎》,共十章,计54万多字。该书主要采用以文化人类学为重心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研究中国上古诗歌文化,是尝试性的著作,颇为有趣。
作者在该书中用大量文献和
作者以古文字和民俗学材料对《诗经》六义做了较新的解释。风、雅、颂的解释基本与叶舒宪等一致,对赋、比、兴则有更多创新性的诠释。他认为“赋”本是“流水账”,像《红楼梦》里乌之孝朗诵“实物地租”的清单,是“直述其事,不假比兴”。“比”早见于“陶纹”,比喻之外还含“比事”。“兴”则来源于劳动号子的“领唱”。自学出身的萧兵先生打过夯、拉过纤,他在该书中用甲金文和图片证明,“兴”字的四手共举一物的“物”,正是长立方体的大夯杵(甲金文所见为“俯视图”)。打夯时,歌头领唱一句“落叶子啊,落叶子……”,具有选辞、定调或者择韵的作用。一般是“首句喻”,唤出下文,引起动机,这就是“兴”。作者举出了《诗经》中有不少“打夯”、“抬木”、“伐树”等带“兴”的号子。他这一“得意”的结论,是他研究了全国各地数十种“号子”以及国内外几百首有雅有俗的含“兴”的诗歌以后,得出的。
作者认为,《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土生土长的民歌,尤其是情歌,在孔子等文人乐师修订整理《诗经》时保留了原汁原味,并没有随便删改。萧兵先生坚决反对近几年流行的“《风》诗非民歌”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是对30年前把民歌狭隘化、神圣化的“民粹主义”思潮的反动,在当时对解放思想、拓宽眼界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不符合《诗经》的实际。
作者使用大量人类学、民族志田野纪录,反驳了“初民没有爱情、没有爱情诗”的观点以及“物质贫困者,精神不会富有”的谬论,他用民俗学方法重新解释了《诗经》里多首或明或晦的情歌民谣,尤其是与“过渡仪式”相关的一些民间谣曲,让人耳目一新,读之兴趣盎然。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该书的不足之处是谈“诗”虽多,讲“诗论”却较少,整体的美学、诗学理论水平不高。这也许是书名叫“推绎”的原故吧。另外,该书引经据典过多,前半部分读起来颇为费神费时,这也是作者20本左右著作的老毛病。
《孔子诗论的文化推绎》,萧兵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