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月,春光明媚。22日,中俄作家论坛“中俄文学――两国人民之间的精神桥梁暨《当代俄罗斯小说集》首发式”在北外外研社隆重召开。此次活动是“2006中国俄罗斯年”两国文化交流活动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俄语中心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精心筹办。俄罗斯作家代表团与中国作家、首都俄罗斯
出席论坛的俄罗斯作家有俄罗斯作协主席加尼切夫,当代著名作家拉斯普京,《莫斯科》杂志主编、作家博罗金,多罗申科、罗德琴科娃,评论家邦达连科等11人,中国作家有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著名作家张洁、乔良、叶延滨、朱秀海、衣向东,评论家张柠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钟美荪,俄语学院院长史铁强出席了会议,俄语中心主任李英男,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建华主持了会议。
大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首先对与会的俄罗斯作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强调“在中俄两国的交流史上,文化的特别是文学的交流,早已成为两国人民精神和心灵沟通的桥梁”。他历数了19-20世纪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作家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出文学正是医治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商业化造成的人类“精神沙漠化”的一剂良药。中国作家正是从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中读出了俄罗斯文学伟大的传统和作家们为坚持这一传统所作的努力。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加尼切夫对市场经济对人类道德、文化的冲击表示了深深的担忧。他回顾了苏联解体之初文学的停滞直到当前俄罗斯文学正在重拾“人类不可或缺的奉献、团结精神、信仰、道德责任感”的艰辛历程。他一再强调俄罗斯文学经典和继承其东正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的当代文学在社会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肯定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对宗教的神圣的信念,对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忠诚。
在随后进行的作家圆桌对话上,两国作家对文学在21世纪的任务各抒己见,一致认为文学在21世纪依然是两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应该在传承民族文化、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翻译文学仍然是国际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拉斯普京和张洁等人还对自然、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对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应该承担的角色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俄国评论家邦达连科指出,优秀的文学始终应该坚持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的精神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永远是“顽固的保守派”,普希金是这样,托尔斯泰是这样,高尔基是这样,肖罗霍夫也是这样。在对待文学商业化的问题及作家与读者的关系问题上,大部分与会者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学、读者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们不仅有对立,更有互动与促进。著名中青年作家乔良则提出了作家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要考虑大部分读者的需求,而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女诗人洛德钦科娃等俄罗斯作家对神秘的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对中国读者对俄罗斯文学的热爱表达了极大的欣慰。中国作家与俄罗斯作家一致表示,文学在新世纪不能忘却精神的创造,不能忘却对人类的温情与关怀,作家们仍应努力,为在新世纪文学的辉煌做出新的贡献。
大会首发的《当代俄罗斯小说集》是由俄罗斯作家协会供稿、中国作家协会统筹,由俄罗斯外经银行资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外教授张建华代表文集编者及译者在讲话中肯定了当代俄罗斯文学“仍然在反映着时代,展现着俄罗斯人民的精神风貌”,仍然保持其“独有的经典特征”――一种挥之不去的“红色情调”。这种“红色情调”并非作家的教师、裁判和预言家的特色,也非思想大于形象的特征,而是作家坚信文学对人的人文关怀,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他对俄罗斯作协在俄罗斯年为中国读者提供的丰盛而又有品位的文学大餐表示感谢。小说集首发式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先生还为前年获得“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的著名作家拉斯普京送上了鲜花。作家幽默地说,由于健康原因他没能在2004年来中国领奖,此奖项使他获得了新生,因为在获奖之前俄罗斯人以为他已不在人世。他表示,他仍要用文学这一形式为振作民族精神、建设民族未来而奋斗。
时间虽然短暂,但中俄两国作家在友好、坦率的思想交流中,表达了对文学的认同与理解,表达了渴望沟通与交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