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Terroris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s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著诺普夫,2006年6月 一部后“9・11”小说。大作家厄普代克声称要借此钻进恐怖分子的内心深处,也是今年美国最受瞩目的文学作品之一。主人公阿赫迈德是一位18岁的阿拉伯裔美国青年,从小与身边的文化环境格格不入,长大后愈加苦闷,终于受到极端思想的蛊惑,图谋驾车炸毁纽约隧道。 | 黑天鹅翠Black Swan Green's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著Sceptre,2006年5月 米切尔继《云图》后的第2本小说,也是今年布克奖入围名单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讲了13岁少年杰森的成长故事。时为死气沉沉的1982年,在死气沉沉的英格兰,死气沉沉的黑天鹅翠村子,一个死气沉沉的家庭。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一个阴冷的时代,看到他所了解却以为自己并不了解的很多东西,跟随他坠入童年和青年之间的那个典型黑洞。 | 蹉跎岁月Geta Life南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著布鲁姆伯瑞,2005年11月 南非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丁・戈迪默的新作。一位自以为将人生掌控在自己手中的非洲生态学家保罗・班纳曼(Paul Bannerman)患上了甲状腺癌,新的放射性疗法将他变成了可能危及身边人健康的放射人。他因此回到老家,在半隔离的状态中反省着自己的人生。人的困境和隔离是典型的戈迪默式的题材,但此番非关政治,而是疾病的寓言。 |
窃亦是爱Theft A Love Story彼得・凯里(Peter Carey)著诺普夫,2006年9月 两度布克奖得主、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新作。画家“屠夫”・布恩在父母死后,被迫在乡下的老屋中照料自己神经兮兮的兄弟休。一个狂风暴雨之夜,性感而神秘的女人玛琳闯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将兄弟两人卷入了一连串伪造艺术品的跨国大案。小说以屠夫和休两人的视角交替叙述,在语言和心理剖白上的对比,尤见作者的文学功力。 | 凡夫俗子Everyman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著Houghton Mifflin,2006年4月 大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27本小说,动笔于他参加索尔・贝娄的葬礼之后,写的是凡人必死,凡人必怕死。书中的无名主人公可以是任何人,罗斯先从他的葬礼写起,倒述其一生,他一辈子逆来顺受,卖命工作,结婚、离婚、生子、代沟、远离教堂,又频繁出入医院。在死亡面前,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终究躲不过,逃不掉。 | 图灵机狂人梦A Madman Dreams of Turing Machines珍娜・列文(Janna Levin)著诺普夫,2006年8月 逻辑学大师哥德尔(1906-1978)和数学家图灵(1912-1954)生前从未谋面,思想却有交合之处。前者的不完全定理暗示着柏拉图式的恋爱,后者则是彻头彻尾的唯物论者。在天体物理学家珍娜・列文的首部小说中,两位大科学家终于同台出场。青年哥德尔在维也纳追求一位艳舞女郎的同时,图灵却在英国受着同性恋情的折磨。 |
荒诞斯坦Absurdistan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著兰登书屋,2006年5月 施特恩加特1972年生于列宁格勒,7岁时移民美国,四年前以处女作《俄罗斯社交新丁手册》(The Russian Debutante's Handbook)大受瞩目。本书的主人公――俄裔美国大胖子米沙・凡伯格为了买一本比利时护照,好回到纽约,没想到陷在了高加索小国荒诞斯坦,并被该国内战后掌权的大军阀任命为多元文化事务部的部长,上演了一出充满讽刺意味的奇遇记。 | 会客房House of Meetings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著Jonathan Cape,2006年9月 马丁・艾米斯一贯对苏联题材兴趣浓厚――他父亲便曾是共产党员。故事发生在前苏联,两兄弟被关在北极圈附近的劳改营中,他们爱着同一个犹太姑娘。历经十余年,兄弟两人复杂的关系,也在缓慢地演变。书名中所谓的“会客房”,乃营中为夫妇过夜专用,勇敢的女人会跋涉千里,走上十天半月,只为到那房中与爱人共宿一夜。 | 人民爱情法案The People's Act of Love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著Canongate(美国),2006年1月 今年翁达杰奖的大奖得主。1919年,荒凉的西伯利亚小镇亚兹克成为残酷内战的缩影,其中的人物,一个苦行僧,一个漂亮的、像喜爱男人一样喜爱摄影术的“寡妇”,一营暴动的捷克战俘,一个劳改营的逃犯,共同上演了一出混杂着血腥、英勇与仁爱的悲喜剧,闪耀于硝烟和屠刀之上的,是难以压服的人性光辉。 |
乌鸦的巫师Wizard of the Crow恩古基・瓦蒂昂果(Ngugiwa Thiong'o)著Pantheon,2006年8月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关于非洲专制主义的讽刺寓言。故事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阿布鲁里亚自由共和国”,为了国民的灵魂控制权,国王、巫师、腐败的基督教牧师,以及恶毒的“全球银行”展开了争夺。肯尼亚流亡作家和诗人瓦蒂昂果说,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在世界2000年历史的长河中,概括出20世纪的非洲”。 | 使命之歌The Mission Song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著Hodder & Stoughton,2006年9月 间谍小说大师勒卡雷即将出版的新作。刚果一家教会学校毕业的混血儿萨尔沃当上了土著语译员,事业蒸蒸日上。在一次为西方金融家和刚果军阀担任翻译时,他被卷入了一起自己的良心无法回避的惊天秘密。勒卡雷上一部小说《挚友》(2004)因政治分量受到评论界赞扬,他在本书中继续拷问着后冷战时代西方的良知。 | 龙火Dragon Fire威廉・科恩(William S.Cohen)著Forge,2006年8月 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退休后写起了惊险小说,《龙火》乃其处女作。有意思的是,主人公迈克尔・桑蒂尼的职务竟然也是国防部长。书中写恐怖分子图谋袭美,国内右翼军官蠢蠢欲动,而俄罗斯、德国和中国即将结成战略同盟,一时间内外交困。国防部长必须亲自出马,拯救世界。好在这只是小说,科恩还不至于成为《奇爱博士》里的那个战争妄想狂。 |
谈谈Talk TalkTC・博伊尔(T.C.Boyle)著Viking Adult,2006年7月 笔会/福克纳奖得主博伊尔的第11部小说。失聪姑娘达娜一次轻微的交通违章之后,在法庭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江洋大盗,面对着多项罪名的指控,包括持枪袭击和盗窃汽车。她事后才知其身份早已被人盗用,窃贼正在加州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却将所有的犯罪记录留给了无辜的达娜。她和男友不得不横穿美国,追踪真正的大盗。 | 简明汉英恋爱词典A Concis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for Lovers郭小橹著,Chattoand Windus,2007年2月 旅英中国青年小说家郭小橹首部以英文写作的小说,其蹩脚英语恰恰为书中所写的文化误读所需。女主人公为23岁的中国留英女生,自称为Z,因为无人念得出她的全名。她与一英国老男的爱情与自己的语言能力一同到来,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相隔万里,充满了甜酸苦辣。出版商将此作与《迷失东京》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联系在一起,倒也不无道理。 | 双城案A Case of Two Cities裘小龙著St. Martin's Minotaur,2006年10月 裘小龙写给外国人看的陈探长系列推理小说中的第四部,也是最新一部。上海警局的陈探长此番接到上级命令,主持调查一桩腐败案,其首要疑犯已携家眷逃往美国多年,但其同伙仍然留在国内。为寻证据,以将罪犯一网打尽,陈探长从上海飞赴美国,与女警官凯瑟琳・罗(Catherine Rhon)再度展开中美合作办案。 |
2006年欧・亨利奖获奖小说集The O.Henry Prize Stories 2006劳拉・弗曼(Laura Furman)主编Anchor,2006年5月 美国的短篇小说创作极为繁荣,欧・亨利奖也是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奖,每年从数百种文艺杂志发表的数千篇短篇小说中,精选最佳作品。本书收入了20篇短篇佳作,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中包括香港女作家许素细(XuXi)的小说《饥荒》(Famine)。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和普利策小说奖得主爱德华・琼斯也在入选作者之列。 | 战争中的作家:格罗斯曼与红军,1941-1945A Writer at War: Vasily Grossman with the Red Army,1941-1945瓦西里・格罗斯曼(Vasily Grossman)著Pantheon,2006年1月 苏联著名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私人笔记,由英国历史学家安东尼・比沃重新编辑出版后,大受瞩目。格罗斯曼时任《红星报》随军记者,亲眼目睹了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占领下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以及纳粹集中营的实情,所记细节之丰富,令人过目难忘。 | 我的思想革命:斯大林时代的日记Revolutionon My Mind: Writing a Diary Under Stalin约琛・海尔贝克(Jochen Hellbeck)著哈佛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苏联时代的日记写作早已超越了私人记录的功能,而成为国家塑造新人类的有力工具,也是个人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改造的新文体。历史学家海尔贝克通过新近解密的前苏联档案,分析了四本日记及其作者的命运,对深刻理解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以及政治环境对个人生活的强大影响大有助益。 |
新伊利亚特An Iliad亚历桑德罗・巴里科(Alessandro Baricco)著,安・戈德斯坦(Ann Goldstein)英译诺普夫,2006年8月 意大利小说家巴里科以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小说原作者而闻名世界。本书是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重述,摒弃了原作的全知视角,而代之以特洛伊围城战中21人的主观叙述。同时,诸神消失了,出场的全是人。巴里科让我们深入到了阿喀琉斯、奥德修斯等诸英雄们远为复杂的内心世界。 | 重新发现荷马:史诗起源探秘Rediscovering Homer: Inside the Origins of the Epic安德鲁・达尔比(Andrew Dalby)著W. W. Norto,2006年7月 历史与语言学家安德鲁・达尔比深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史实内核,追寻它们从口述文学到纸上经典的流传轨迹,并对这两部史诗所隐含的文化和心理密码进行了全新解读,由此进入荷马的内心世界,指出后人对他的种种误读,并得出一个惊人结论:荷马是位女性。噢,天啊!真的吗? | 改变了美国的诗:《嚎叫》之后五十年The Poem That Changed America: "Howl" Fifty Years Later杰森・辛德(Jason Shinder)主编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06年3月 《嚎叫》50周年纪念文集。1956年,艾伦・金斯堡《嚎叫》的发表,标志着战后保守主义潮流中一代新人的诞生。这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力量的全新的声音,它使“跨掉的一代”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潮流、文化现象,乃至政治运动,其深刻影响至今犹存。 |
改变世界的12本书12 Books That Changedthe World梅尔文・布拉格(Melvyn Bragg)著Hodder & Stoughton,2006年4月 即牛顿《数学原理》(1687),斯托普斯《已婚之爱》(1918),《大宪章》(1215),《足球规则》(1863),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韦伯福斯《论废除奴隶贸易》(1789),伍尔斯通克拉夫特《为女性权利辩护》(1792),法拉第《电学实验研究》(1839),《阿克赖特纺织机专利说明》(1769),《詹姆斯王圣经》(161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1623)。 | 小说阅读指南How to Reada Novel: A User's Guide约翰・萨瑟兰(John Sutherland)著Profile,2006年8月 无论男女老幼,不分种族国家,小说读者大体上抱有相同目的:逃避苦闷,发现过去,或经历未知,又或意图窥视他人隐私。前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萨瑟兰说,不是每个识字儿的人都能很好地读小说,读得好和写的好一样难,关键在于怎么读。本书更像一本技术手册,以大量实例,讲授了阅读小说的具体技巧。 | 像作家一样读书:爱书人和有志写书者指南Reading Like a Writer: A Guide for People Who Love Books and for Those Who Want to Write Them弗朗西丝・普罗斯(Francine Prose)著哈泼柯林斯,2006年8月 又一本读书指南,不过《读书报》总是乐于发现此类图书。普罗斯女士是著名的小说家,亦曾任教哈佛等多所名校。在大学文学系和写作训练班出现之前,作家们怎样学习写作?答案是:读书,读前辈和同代作家的书。天才也要会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