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巍峨丰碑,这些往事,注定要在文字与镜头里永恒。自长征结束以来,我国有关长征的出版物就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据着一席重要地位。值此长征胜利70年到来之际,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曾十走长征路的著名
长征研究学者陈宇为本报专门撰写了关于长征出版物的回顾文章,作者通过对这一领域的多年潜心研究与资料积累,以丰富的信息量表达出独到见地,读者或可经由此文对书中的“长征”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长征故事》,东北书店1947年印行
《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1979年出版
《长征25000里》,爱特伽・斯诺著,即后来的为中国读者熟知的《红星照耀中国》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北京第4次印刷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完成了绝处逢生的战略大转移。美国出版的《人类1000年》一书中,将红军长征评选为最近1000年中,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最大的100件事件之一。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战争史上的巍峨丰碑,是大千世界万千故事中的惊险传奇。这些往事,注定要在文字与镜头里永恒,在记忆与讲述里永生。自长征胜利后,有关长征的读物就层出不穷,蔚然大观,在中国图书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军长征专题图书,第一本专著当是陈云写于1935年8月,1936年3月开始连载发表、7月结集出版发行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自此之后的70年间,据统计,我国共计出版红军长征专题图书约有2100种(包括回忆录、传记、学术专著、纪实文学、长篇小说、诗歌集、画册、歌曲等类别,不计重版翻印)。据报道,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出版社在2006年将推出200余种长征题材的图书。
检索全国有代表性的几个图书馆“红军长征”的藏书数量,从中可概略看出这一专题图书出版的情况。截止2006年9月底,就“长征”、“红军长征”、“红军”3个关键词检索书目,结果发现(见本版附表)
附表中数据,虽然并不能准确说明各图书馆收藏红军长征专题图书的种类数量,但可从中粗略看出这个专题图书数量的出版及分布概况。
国家图书馆的藏书种类齐全,代表了这类书的出版总貌,但有的藏书并未进入社会借阅流通。细检军事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长征专题图书书目,其种类在全国各大图书馆藏书中具有普遍意义,种类约在450余种。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所藏长征专题图书,以部分长征档案资料为珍品。
全国各省区关于长征专题的图书收藏量,较多的要数长征沿线11个省区的图书馆,收藏量约在100~400余种。云南省图书馆在2006年7月公布的馆藏红军长征专题书目为211种。在这些省区的收藏中,尤以当地各级党史、地方史部门所搜集整理、内部印行的资料图书为珍贵。
全国县(市)级图书馆长征专题的图书收藏量约在30~80种。如浙江省余杭图书馆2006年8月25日所发布消息,该馆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书展时,重点推荐了50余种长征专题的出版物。青岛市图书馆2006年9月13日推荐的纪念长征专题书目为83种。
四川省收藏家李琦“长征图书展”所公布的藏书书目为375种。
据报道,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各出版社在2006年将推出200余种长征题材的图书。
从对全国各大图书馆的长征题材书目的统计看,文献史料类约占15%,口述长征类(回忆录、传记)约占35%,史著及研究类约占5%,纪实作品类约占32%,文艺作品类约占5%,图片画册类约占3%,重访长征路的游记类约占3%,其他约占2%。
文献史料及口述长征
文电档案资料。主要有红军和国民党军双方的电报文稿、手令、作战报告,双方报刊对红军长征的报道等。这是客观记录长征真实情况和研究长征历史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是长征题材出版物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档案文献。遗憾的是缺失不少重要文电,以致有些问题至今扑朔迷离。现结集出版的主要有《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等编印,1983),《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谋团大事记》(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印,1986),《国民党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丛书》(档案出版社,1987),《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99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参考资料》(解放军出版社,1992),《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等。近年出版的“长征档案”图书,基本上都是以上文献资料的重组和选编。
红军将士长征日记。 万里长征的壮举,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由于长征是在不断战斗、不断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中胜利结束的,留下的文字记载甚少。虽然有不少红军将士在征途中坚持写日记,然而能够留存下来的如凤毛麟角。主要有肖锋著《长征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陈伯钧、童小鹏、伍云甫、张子意著《红军长征日记》(档案出版社,1986),《林伟长征日记》(战士出版社,1986),《陈伯钧日记(1933~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赖传珠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00)等。这些日记,对长征路上中共中央的方针,重大事件,战役战斗,所经之地的城镇风貌、地形气候、人情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记载和描述,对了解长征和研究长征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近年,以上各种“长征日记”多有改版翻印,但重新整理后的个别篇目留有缺憾,可能是修订者为了追求记述事件的完整性或结果的完美性,填补上了一些本不是“日记”的东西,失去了原本面貌,变“日记”成了“回忆录”或当代作品,存在明显的后人所为痕迹和错误。这些瑕疵尽管瑕不掩瑜,但却也是修订者或出版人弄巧成拙,此后应当力戒之。因此,检阅这类图书,应当是以早期版本为佳。
口述长征史。红军在长征途中,由于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又特殊,留下的文献档案极少。作为长征主体的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征途中甚至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因此,关于红军长征史,今天人们所了解的,绝大多数来源于红军将士的回顾和口述长征史。自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征途到达陕北之后,有关记述长征的文章即很快面世。从长征口述史的概貌看,可主要划分为三大块:
毛泽东、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口述长征,翻开长征口述史的第一页。陈云是第一位向世界口述红军长征的人。1935年10月15日至22日,他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详细报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和遵义会议的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共产国际所作的第一个关于长征的报告,也是关于红军长征最早的口述历史。陈云1935年8月在上海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1936年3月开始连载于中共在法国巴黎主办的《全民月刊》上。1936年6月,毛泽东等在陕北向美国记者斯诺讲述长征。这年底和1937年初,斯诺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大美晚报》和北平《民主》杂志等英文报刊上连载发表了30余篇访问陕北的一组报道;1937年3月在北平出版《外国记者西行印象记》,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中译本《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发行。这期间,一些中国记者也来到陕北,采访红军将士,搜集长征资料,撰写了一批文章,如范长江的《塞上行・陕北之行》、幽谷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等。
长征将士群体口述长征史。长征胜利后,1936年8月5日,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发出电报和书信,为编辑出版“长征亲历记”征稿。编者从征集到的200多篇文稿中精选出100篇进行反复修改,这本汇辑后定稿为《二万五千里》,作者多是亲历长征的红军中高级将领。《二万五千里》在1942年正式出版,书名为《红军长征记》,由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编印。这本书成为记载红军长征史实的最早文献,是群体口述长征史。此后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有关长征的专题书籍,篇目多源于此书。
新中国成立后撰写发表的回忆文章、回忆录和传统教育材料、报告。主要有周年纪念时的回忆文章,将帅回忆录,地方史采访记录等。几十年中,形成了三个较典型的阶段性成果:一是解放军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星火燎原》丛书有关红军长征的专辑;二是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顾长征》及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伟大的长征》;三是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回忆史料》。这三个方面的书,比较系统地汇集了红军将士回顾长征的文章。还有《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从另外一个重要角度讲述了长征。到本世纪初,许多老红军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多记述了长征经过。此外,还有全国各省区中共党史征集办公室、史志等部门采访和搜集整理的大量口述长征文档,在各省区出版社汇集整理出书,这些图书的史料价值很高,具有拾遗补缺作用,使长征史更加丰满。
由子女记录父母长征的图书,也是口述长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还有肖云著《我的母亲―――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主人公是9岁参加红军、10岁踏上长征路的王新兰(肖华将军夫人)。这些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众多,讲述了长征路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近年出版的口述长征题材图书,有一个突出现象是随着亲历长征健在者的衰老和日趋减少,口述长征由中高级将领转向了年龄较小的普通的红军战士。2005年,几家媒体组织了访问老红军的活动,后结集出版了《我的长征―――寻访健在的红军》。由于这些老红军在长征时身处基层,所谈多是一些花絮性的片断回忆,该书出版后的影响不大。今年又逢“纪念周年”,一些老红军又有回忆文章见诸报刊,从内容上看,此后再结集成书出版的效果也大抵如此。
目前,当年见证红军长征的在世老人都已是垂暮之年,有关长征的口述史基本上可以说是到了最后“封顶”阶段。据笔者多年来所掌握的红军将士回忆文章,总量约在1500余篇(不含内容重复的篇目),这是历史馈赠给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回忆文章,基本形成了当前许多出版社长征题材图书的骨干资料,绝大多数故事类长征图书的编辑都源自于这些“原生态”的口述文档,衍化组合出从不同视角看长征的出版物。仅如:长征中的红军领袖、长征中的著名将领、长征中的女红军、长征中的外国人、长征中的政治斗争、长征中的文化工作、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长征中的重大战役、长征与少数民族,等等。
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是研究长征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知悉、掌握这些情况,对全面理解和深入研究长征大有裨益。200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谁最早口述长征》一书,重点解读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记述红军长征的8篇著作,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述长征的首批著作,是宣传和研究长征史的核心文献资料。其中“长征亲历者口述文档篇”,是本书作者积20余年研究长征之资料的一个汇总。这些篇目基本囊括了70年来“长征口述文档”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口述长征史的基本脉络。
70年来,长征口述史图书的出版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直接凝固为长征史,链接了已知史实之间的空段,弥补了原有史料的不足,丰富了长征史料的维度;二是佐证长征史,互相印证,校正偏差,纠正了一些几乎成为定论的谬误;三是使长征史更加形象化,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立体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丰富多彩的长征史,其情节大多数来自于口述,因此更加增加了其传承的群众性和引人入胜的传奇色彩。
长征史论著及研究
长征史著。历史专著的撰写,需要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的积累和萃取,需要足够时间的沉淀。撰写红军长征史专著,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初见于一些院校为了教学的需要而编撰的简易教材,其中还多有“文革”时期留下的记述长征史的影子。直到80年代中期纪念长征50周年前后,一批长征史专著才相继问世,如李安葆著《长征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等。1987年第二届“中国图书奖”评选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3卷本)》(其中第1卷有红军长征内容,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获得最佳图书奖;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红军长征记》(郑广瑾等著),获荣誉奖。这标志着红军长征史图书的编著和出版有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此后,各地出版社又编辑出版了一批长征史专著,总量有40多本。书名为红军长征过某地的图书,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批书较全面地记写了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讴歌了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再现了红军指战员夺取一次次胜利的壮丽画面,不同程度地总结了长征的历史经验,并为深入研究长征史提供了必要的史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这些史著,在编著体例上,基本上是编年体,沿长征路线顺序展开;在编著形式上,有一本总述,也有多本分述(或分阶段,或各方面军独立成卷);在编著内容上,多以长征原始档案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材料为基础,以当时党史和军史最新研究成果为创新点,力求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红军长征途中的每一次重大行动。主要著作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其中,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红军长征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为比较权威的长征史著版本。此后直至今天出版的长征史著,多依照这些版本改写或新编。
“长征大事记”图书的出版,是长征史研究中的重要类项,现见到的出版物约有20多种。出版时间较早的如郑理等编《红军长征大事纪略》(解放军出版社,1986),璞玉霍等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月表》(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纪事》(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等。较有代表性的权威著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92)。
长征历史研究。长征史在“文革”之前,主要处在搜集、整理资料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80年代初期、中期,许多将帅及老红军的回忆录在这一阶段撰写并出版。严格地来说,在之前的长征历史研究还很不系统和深入。80年代末期之后,长征历史研究才逐步步入轨道。许多专家学者在掌握大量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开始探幽析微,对史料作进一步阐发,力求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长征历史研究的最早起步,应当是各“红军长征史”写作组在撰写长征史时即开始了。他们在记述长征及评说长征中的争论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首先要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把这些成果应用到长征史的撰写中。如对遵义会议召开时间问题,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未设统一指挥机构问题,张国焘的密电问题,李德、博古等人的评价问题等。在掌握大量确凿史料的基础上,对每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要有清楚的交待,对以往一些不确切的提法作以修正。对历史人物,尤其是犯过错误的领导人,采取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态度,评述功过是非,以使结论令人信服。
专题研究长征历史的图书出版,在最初多是一些回忆文章与研究论文的合集。如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编《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1986),国防大学党史政工教研室编《长征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8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等编《历史的丰碑:红军长征史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等。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各地推出了多本研究论文的合集,如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光辉的扎西会议》(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军事科学院编《英雄史诗,丰碑永存》(解放军出版社,1997)等。徐占权等编著《解读长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汇集了长征研究的诸多成果。
独立完成的研究专著比较少见,有王庭科著《红军长征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张家德著《遵义会议系列研究:从黎平会议到巧渡金沙江》(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严帆著《万里播火者:红军长征岁月的新闻宣传》(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作者在沿着长征路实地重点采访调查的基础上,着重第一手材料,参考了许多老红军的回忆文章及专家学者的论著,力求将这一历史作一较完整的阐释,是专题研究长征的一本力作。
长征精神研究。长征精神的产生经历,是红军紧紧围绕突破逆境、开辟新路这一中心任务而迸发出来的一种革命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亲历长征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们,对红军长征及其历史意义赞颂有加,但遗憾的是未对长征精神的内涵有过具体阐述。198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时,中宣部、总政治部在宣传指导思想中将长征精神大体概括为“革命理想、革命英雄气概、艰苦朴素及群众关系”四个方面。在这一时期,理论界和史学界还未明确提出“长征精神”的概念,更未阐述其内涵,甚至很少用“长征精神”的表述,而笼统提“红军精神”。
90年代初期,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长征精神的探讨,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文章。大致将长征精神概括为: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于求实,坦诚自纠的独立自主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崇高品德。或是:特别能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特别能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特别重求实的独立自主创新胆略;特别讲团结的集体主义高尚情操。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96年初黄河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精神万岁》,是研究长征精神的第一本专著。中央电视台为纪念长征60周年拍摄大型文献片《英雄史诗》时,要选择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长征题材”的界碑性作品,经专家和有关部门从许多作品中筛选,最后确定《西行漫记》、《地球的红飘带》、《长征精神万岁》三本著作入镜。探讨长征精神的专著之所以当选,评审专家的理由是:“我们对长征的宣传,不能总是停留在对长征史的故事性叙述上。”由此也说明,长征题材的出版物,应当有新的突破,上档次。
此后,几家出版社也出版了以“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图书,但现在见到的仅有5种。2006年由蓝天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精神论》,概述了几十年来理论界、史学界对长征精神的探讨,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新研究成果。
长征精神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贵于坚持、勇于牺牲、乐于吃苦、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会挺立起一个民族的脊梁。中国在经济腾飞的时候,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这个精神不是西方的精神,只能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长征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可以预测,下个“十周年纪念”时,长征精神题材图书的出版将成为长征宣传和研究的亮点。
纪实作品
以文献档案、口述史料等为主体,以感人和可读性较强的文学语言描述长征的历史或人物,是20年来长征题材图书中的大项。
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很简单:真实,好看。但在“文革”结束之前做到这两点,很难。特别是因为长征这个历史大事件,牵涉到众多领袖人物,当时的作者不可能敢于为了让读者“好看”而自己找“难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尽管思想理论界已经冲破“文革”的种种禁锢,但撰写和出版长征纪实作品还有待一个契机的出现而突破。然而,多少有些让中国作者感到难堪的是,这个突破却来自一位外国人,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前《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已故),他以年逾古稀之躯,心脏装着起搏器,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我国寻访当年红军艰难走过的路,写成饮誉环宇的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译成中文后,数次重印,成为畅销书,名噪华夏。一本外国作家写我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史诗的著作,竟风靡一时。美国记者斯诺在三十年代推出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这部当时的畅销书在新中国成立后重版又热烈畅销,八十年代的重译本顺应民情国情,其销势也很强劲。而索氏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又延续了长征题材和领袖事迹的写作和畅销佳绩。
索尔兹伯里的“长征故事”很大地刺激了中国作者。遵义会议旧址纪念馆的著名作家石永言即说:“面对索氏巨著,我感到愧疚,近乎于自惭形秽。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且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工作,每天接触的几乎都是有关长征的史料。外国人能做的事,为何中国人不能做?为何我不能做?于是我不安了,决心写一部有关长征的书,决心在这部书里生动地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里的精神、生活风貌。如果不是这样,那便是愧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将无地自容,无颜见江东父老。”不久,石永言出版了《遵义会议纪实》、《草地惊变》。《遵义会议纪实》到2001年4月,4次再版,累计印数达10万册。
军旅作家徐贵祥对此也有同感,他在重访长征路后清晰地感觉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说:索尔兹伯里的著作是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的长征。但是长征路上还有许多故事等着我们去发掘,我们却没有做好,让一个外国人写了出来,中国流行、世界流行,作为一个军队出版工作者,我感到很不安,感到失职,这个工作本应由我们来做。
自索氏的长征著作问世后,长征纪实作品开始风靡中国出版界,同类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并畅销。这些作品以生动的文字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故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如程东著《残阳如血・长征实录》(广东旅游出版社,1992),刘秉荣著《沧海横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茂林、升泉著《马背上的共和国》(档案出版社,1995),李镜著《大迁徙》(解放军出版社,1995),陈宇著《蒋介石战败长征路》(黄河出版社,1996),陆平主编《再生之狱――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长征》(国防大学出版社,1996),《长征内幕――一个从溃败走向辉煌的旷世神话》(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于东著《血火煮江山》(作家出版社,1997)等。
据统计,从80年代中期至今近20年间,全国出版长征纪实作品约有120余种,在时间段上集中在1996年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时。较有代表性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长征纪实文学丛书”(石钟山著《红土黑血》、伍近先著《山水狂飙》、陈宇著《草地龙虎》),出版社邀约作者时即提出三个要求:(1)本丛书出版后,本社十年间不再出同类题材图书;(2)获图书大奖;(3)以名著《三国演义》的体例和水准要求写作。应该说,这三个标准达到了两个半,《三国演义》的写作风格可仿效,但水准要求太高了,难以企及。由此也说明,长征题材图书的出版,如果有严格要求的高标准,是可以出精品的。
文艺作品
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多集中在诗集、绘画、歌曲集、戏剧剧本、影视图书等方面,小说较少。诗集主要有:李志明著《长征诗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肖华词、晨耕等作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75),李安葆编《长征诗歌选》(北京出版社,1982),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编《长征鼓角》(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等。绘画作品主要有:董希文作《长征路线写生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黄镇作《长征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钱君?作《长征印谱》(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长征路上写生》(油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长征组雕》(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等。小说主要有:《飞兵赤水》(短篇小说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赵蔚著《长征风云》(长篇历史小说,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丁一改编、京剧《红军远征》(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电影剧本主要有《万水千山》、《金沙江畔》、《四渡赤水》、《长征》等。
较早的长征小说要数马忆湘著《朝阳花》,又名《女红军》。196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78年出第11版,此后北岳文艺等出版社又接连再版。这部小说,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人,是长征小说中的精品。
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魏巍著《地球的红飘带》(解放军出版社,1987)。该书是用文学语言叙述长征的第一部长篇巨著,写得高屋建瓴,真实生动。作者抓住这一伟大的历史题材,搜集了大量史料,两次到长征路上探胜,又经历了几年的精雕细琢。着重从敌我双方的最高层活动来反映长征壮举,艺术地再现了这段历史。作品中出现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叶剑英等的形象,有将帅评价说写得很像,很活。对于蒋介石、王家烈、杨森等敌方人物,同样写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对其他典型人物,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能与此部书比肩者。
2006年出版的绘画、歌曲、诗集主要有:山东文艺出版社、大型连环画《画说长征》,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人民教育出版社、连环画《长征》,长征出版社《长征组画》,外文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长征画集》,四川人民出版社《红军画传》,人民音乐出版社《长征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红色诗抄》等,都别具风格。这是长征题材文艺类图书前所没有的繁荣景象。
明天出版社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了“十五岁的长征”系列《出征在即》、《腊月之城》和《指间的太阳》三部小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这个系列长篇小说有整体感,但每一部又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艺术世界,是作者关于红军长征的微观叙事。一般的长征题材小说都以史实为依据,以重大战例为素材,以核心的英雄人物为中心,以长征的开始到结束为时间顺序,作者多建构宏大的英雄叙事,以展现风云变幻的历史场景。但这个系列却打破了大家习以为常的叙述模式,把笔头转向最细小的事件和平凡的红军人物,尤其是把目光对准那些小红军,是给今天的儿童读者奉献的精美精神食粮。
摄影作品图片画册
红军长征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的战略大转移,红一、红四方面军至今没有看到留存有一张照片,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的存世照片也仅有数张。因此,今日所看到的长征图书中的历史照片多系后期所摄,即使这些多为抗日战争时期所拍摄的红军将士照片,也仅有100余张。所以,当今出版的许多图册,多为现实境地的实拍照片、文物,或绘画、雕塑作品,并附以红军各部队序列表和绘制的作战图等。
主要作品集有: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文物选辑》(文物出版社,1977),《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地图出版社,1977),《红军长征图片》(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今日长征路摄影艺术联合展览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993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图片》,选编照片329张、编绘各种图45幅,包括长征路线、主要战役、战斗要图、历史人物、革命文物、重要遗址、遗迹照片等内容,是此类图书中的精品。此后许多画册所收录历史照片多源自此书。
2006年出版的图片画册主要有:中央文献出版社《见证长征・红军长征遗存追踪纪实摄影画册》。军事博物馆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长征:英雄的史诗》,由300余幅长征的历史和文物图片、44幅长征中的作战要图和战斗序列表、34幅以长征为题材的著名绘画和雕塑作品组成。新华出版社《万水千山只等闲》,由70多幅历史照片和重走长征路的记者的实景拍摄照片组成,形成了有趣的对应。
由于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读者品位的提高,“读图时代”使许多图书都在向“图文并茂”发展。长征题材的图书也不例外,近年出版的一些图书也多配以插图,使文字类的图书与图片类的图书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许多现地拍摄的照片不仅是为了装饰图书,更主要的是作者用大量的镜头,忠实记录下红军长征途中的自然风貌、历史真迹,留住了“见所未见的影像”。因为当年红军长征所走过的崇山峻岭是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未发生急剧的社会大变化,还保持着较好的自然状态。
重访长征路热潮中的游记
个人体验类。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奇迹。仅半个世纪后,奇迹又再一次在中国西部奇路上出现,这就是“重走长征路”的热潮。可以这样说,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哪一种民族精神能像长征精神这样,吸引如此多的人,用相当长的时间“朝圣”如此长的路。其中有不少人以一种贴近地面的独特行走方式,用勤奋的笔和细腻的镜头语言作记录。
《红军长征追踪》作者罗开富,1984年徒步重走长征路,收集了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大量实物证据和沿途百姓的口头回忆。《长征行》作者石仲泉,用五、六年的时间,重走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记述了沿途的民风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特产等,汇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贵图片。
200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系列著作《行走中国》中的开篇之作是《长征,一部读不完的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从人文地理的新视角剖析长征路,以“慷慨悲壮的血战之地”,“绝处逢生的转折之地”、“感怀温暖的情谊之地”、“悲喜传奇的记录之地”等几大章节,记述了长征中若干感人的故事,对长征史实有着新的阐述,将长征这部惊心动魄的壮丽史诗呈现在读者面前。所配二百多张彩色照片,是耗资数十万实地拍摄的第一手珍贵图片,并在书中附赠一盘正版CD《红色经典:长征组歌》。这一系列举措,使该书达到文字的意境、图片画作的视觉冲击和音乐的听觉享受等三方面的结合。
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中,出现了许多并非走过长征路的人名,他们生活在长征这条红线上,对红军怀有极其朴素而本质率真的感情,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红军长征时沿途留下的那些物品、遗址和故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红军的故事一直在他们的心底长存,在他们口中流传。于是,游历中的作者在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之中,红军长征的往事又渐渐苏醒。一些普通村镇的名字,也许因为没有经历过大的战役战斗,未曾在历史的记载上留下只言片语的痕迹,但是在当地人的心里,因为有了红军队伍的经过,一切都变得与相邻的村镇不同了。许多红军当年留下的故事情节,远非史书上记载的那么壮烈,然而散落于民间却并没有被时光的久远所淡忘,而是在老百姓的心中、口中,以各种形式传诵。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民间的生活本来就是一部鲜活的史籍,而我能做到的仅是用文字和影像将民间的声音记录下来。”
手、足、脑并用,全力开动,是长征游记类图书作者触摸和感悟那段历史的独特之处。他们用自己的双足丈量长征路,用镜头摄取长征故事,用文字记述长征精神;他们对长征路上的所见所闻,并非简单地记录,而是用细腻的笔调、镜头生动的细节,加以描述。因此,这些游记类的书,多考证了长征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论述了有争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研究长征的另类专业书籍。
旅游指南类。从2004年开始,长征沿线的各地政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市场上也相应出现了一批红色旅游图书。有人把这类书叫做图文类人文地理书,其实就是旅游指南。
2005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长征沿线旅游指南》丛书,以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为主线,辅以其他革命根据地红军的长征线路,按照出发、突破、转折、转战、会师的时间顺序和地理区域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个分册,系统介绍长征沿线的革命遗址和文化、自然景观。丛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把革命传统教育、陶冶性情和文化涵养融为一体。《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了长征特辑,精心绘制了从江西于都河至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始末路线地图,再现了当年艰难曲折的真实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丰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让读者从地理、历史、人物、环境等各种视角来更加客观地认识长征。
长征红色旅游类图书,正在成为长征出版物的新品种而迅速增长。200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四川红色旅游”系列丛书,包括《重走长征路》等一套五种;现代出版社的《长征沿线旅游指南》,重点为团体旅游指南。还有中国广播电视社的《中国红色旅游》,北京出版社的《江山如此多娇――中国红色旅游指南》、南方日报出版社的《自驾游完全手册》等,都对长征沿途旅游作了介绍。
这类图书的编撰,目前在体例上多是旅游主题先行,再结合长征故事推荐路线和景点。在编撰内容上比较注重个人体验,行文比较随意,文化气息浓郁,推崇享受式旅游。除了介绍长征遗迹之外,还介绍了当地民风民俗、特色食品等资讯,另外还设计了一些周边旅游点,让旅行者在旅游红色名地的同时,也不遗漏其他的风景点。在美术设计上,一般都很精致,实用性强,便于携带,具有保存价值,适合在旅游地销售。
《谁最早口述长征》,陈宇编著, 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红军长征・回忆史料》,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