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扬文化的理想

2006-1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我有话说

谈起文化,王建辉忘情而投入

采访手记:我是带着王建辉的两本书去武汉的,一本是《出版与近代文明》,另一本是《

文化的商务》。这仅仅是他十几部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一位管理事务繁忙的企业领导,何以把学问做到如此专业,实在令人不解。他把学问做成了,把企业也做成了,这样的成功只要有一条就足以让人自豪,可王建辉都做到了,真让人觉得有些“奢侈”。

虽然掌管着偌大一个长江出版集团,但王建辉骨子里还是个文人。他喜欢写作,高兴起来一天能写几万字;他喜欢写字,写出的作品书法家称赞神形兼备;他喜欢读书,有时边读边写,书读完了,文章也写成了。

武汉雄楚大街上的长江出版大厦双子并立,像两片巨大的风帆,这帆又好似文化和经济两支推动力,共同推动长江出版集团在市场风浪中自信前行。作为长江出版集团这艘巨轮的船长,王建辉心里装的是出版业的大市场,琢磨的是如何把长江集团做大做强。但他还是一位掌管文化企业的文人,在他心里,对企业、对自己都有另一个目标――高扬文化的理想。

寻找文化与商务之间和谐

问:您是中国近代出版史的学者,尤其是国内研究商务印书馆以及王云五研究的权威,我很想知道这些研究对您管理长江出版集团有何借鉴作用?

答: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时代变化了,如果直接去套用商务和王云五的经验显然是不可取的,甚至包括商务印书馆自身在借鉴前人经验的时候也需要创新。我们要借鉴的是那个时代的商务所创造的精神和经验,那就是:文化和商务。这两个方面都是这个行业永远的主题,这是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商务是形式,文化是内容。文化和商务好比硬币的两面,你总面临一个把哪面摆在上面的问题。

问:那您把哪面摆在上面呢?

答:我在不停地翻动,不能一成不变啊。

问:这个翻动的原则是什么?

答:原则就是要找到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本质就是和谐。寻找文化与商务的平衡与和谐,这个就是原则了。如果说那些研究对我做企业有什么帮助,我觉得就是学习前辈,掌握出版这一行文化与商务的和谐与平衡,我们需要尽量达到这个境界。

问:现在获得博士学位的领导不少,但像您这样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平的却很少,您是如何做到的呢?

答:我的研究的动力来源于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领悟。我想,没有深刻的领悟和热爱,写出的东西就不会深刻。我写东西时的那种愉悦是不可遏制的,写作就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内在需要。当年我的博士论文一气呵成,十几万字的初稿一字未改就通过并且出版了。这种情况恐怕十分罕见。

文化企业的品牌力量

问:您一直强调长江出版集团要做强出版主业,这个是针对多元化经营提出的吗?有人说,多元化经营是实施蓝海战略,有人说要防止多元化陷阱,您觉得如何看待多元化经营呢?

答:经过两年的实践,我对长江集团是这样规划的,八个字“主业突出,辅业强劲”。用这个提法代替多元化。多元化这个提法显得主辅关系不明确,而我们提出的这个思路则强调主辅间的明确区别。出版是主业,不能是多元化里的一元。

主业现在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政策变化带来教材利润下降,造成结构性冲击。一个是各种新的阅读形式对于传统纸质阅读的巨大冲击。这个冲击带来的市场缺口,光靠主业是很难弥补的,目前,浅阅读上升,而纸质阅读率下降。一个结构性冲击,加上一个上升一个下降,这种格局决定了出版业现在正处于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也就是失去的怎么来补偿。所以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主业大幅度增长已经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发展辅业。而辅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主业的发展,增强主业的支撑。辅业必须围绕和服务于主业。如果一个出版集团把主要精力去做木材,对于出版主业有多大的意义呢?所以说,辅业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主业。

问:您觉得做强主业的关键在哪里?

答:在出版企业竞争中,一些企业是靠让利给一些部门和个人,来维系自己的生命,教辅价格战就是一个例子。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要做强,最终靠的还是品牌的力量。这个才是核心竞争力。我认为企业管理中存在一个“竞争力三角形”:顶角是品牌,两个底角分别是领导力和执行力,这两个力共同托起品牌的竞争力。领导力解决的问题是企业要做什么和做成什么,而执行力则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两者必须互相沟通,互相促进。这两种力提升的关键是职业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要靠学习。要在学习中打造核心竞争力,使学习成为出版企业的一种发展方式。

问:那你们在做辅业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答:商界有句话叫“不熟不做”,也就是专业人做专业事。我们做辅业感到人才是个大问题。我们做出版的要想做其他的,没有人才不行,没有懂行的人不行,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物色和寻找人才。

问:在实施战略过程中,创新是另一个关键,那么您觉得长江出版集团是更需要形式的创新还是内容的创新呢?

答: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当内容跟不上形式的时候要改内容,反之则反是。目前来看,出版业在形式方面遇到了瓶颈。提高技术和媒体创新能力是出版企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做媒体技术创新的“矮子”。现在数字出版咄咄逼人,而我们这些搞传统出版的人大多还不太懂,所以要引进人才。这方面长江集团刚刚起步,我们所属的一些出版社成立了数字出版编辑部,但我们还没有系统的数字出版产品。我们不缺内容,事实是我们的很多内容已经被很多IT企业拿过去了,纸质图书失去的市场往往是被新媒体侵占的市场,因此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产品,这个很关键。有人说出版企业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利用内容优势与新媒体争夺市场,并参与新媒体的建设,这将是传统图书出版突破增长极限的思路之一。我同意这个观点。

好编辑从哪里来?

问:许多年轻编辑对您的成功道路都很感兴趣,我想请您谈谈什么样的编辑才称得上好编辑?怎么培养好编辑?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

答:我比较欣慰,自己曾经是个好编辑。前一段,有位外地的年轻编辑给我写信说,他从我的编辑学论文里获得了很多新的东西,尽管那些文章都是近10年前的东西了。我现在可以给你两个观点,一个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缺少编辑大师。任何编辑大师都是从好编辑里产生的,所以首先要有很多好编辑,才具备出现编辑大师的必要条件。好编辑是怀揣文化理想的人。巴金曾说,叶圣陶是我一生的编辑。而叶圣陶说,我一辈子的职业就是编辑。这些大师都把编辑工作看得很高,很神圣。

问:那您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还可能出现编辑大师吗?

答:能不能出编辑大师,关键是看我们现在有没有这样一个文化土壤,在目前社会整体浮躁的背景下,我感觉已经很难产生了。现在的考核制度甚至具体到把每本书的销售情况都分到编辑的头上,你想这样还能产生编辑大师吗?还有几个人能编辑出一大批好的作品,不朽的作品呢?所以我说,现在是编辑大师不世出。

问:那么我们现在可能出现好的编辑吗?

答:这就是我的另一个观点:我们目前的社会形势下,好编辑是可以出现的,但他们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自己冒出来的。这个观点是我从实践经验中得到的,一个好的编辑,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支持就是了,剩下的都是他自己奋斗出来的。领导要给他排忧解难,但关键还是靠他自己。我希望有许多怀抱文化理想的好编辑不断涌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