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的脸孔写有恬淡的慈祥;沉静的谈吐潜涌奔突的激情;冷峻的幽默溢出浪漫的童真;淡淡的感伤共生甜甜的欣慰。
――这就是《阅读儿童文学》的作者梅子涵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
“清晨,驾着车驶上高架,我有一丝淡淡的感伤:偌大一个上海,只有我一个人――一个成年人,去给另一群成年人讲儿童文学
梅教授在第一节课上这样说:“……作为一名文科研究生,女孩要读儿童文学,长得很酷的男孩也要读儿童文学……”幽默的话语引来一阵阵笑,善意且认可!
“儿童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写给儿童看的。它的绝大多数读者往往是成年人……英国是儿童文学的王国,从国王到平民都喜爱儿童文学。……‘诗意、灵感、快活’是儿童文学有别于别的文学种类的感受。今天的中国成年人离得太远的就是天真,他们太需要在包里放一本儿童文学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从儿童文学的花园里飞起来,飞得高高的,飞到文学的天空,所有的人都得以看见它的美丽、魅力……”
儿童文学作家是天生的。他们把一种很大的东西放在一种很小的东西里面,把一种很深的东西放在一个很浅的东西里面。“浅语表深意”。
儿童文学是诗。儿童文学作品里有童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看到本真的东西和真实的生活及生活的逻辑――儿童的逻辑。给人类带来呼吸与养料的是儿童。世界凭儿童而感受,儿童是活的时间。童年让我们感到“奔跑”的热情,童年是不慵懒的。盼望儿童快点长大无异于希望中年人早死,性质是一样的。
说起儿童文学,不要总想着:教育儿童。这种认识本身很狭隘。是否在儿童文学中教育引导儿童,在中外一直存在争执。可以有“教育派”,可以有“游戏派”,还可以有“抒情派”,“热闹派”等。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的意义是很丰富的。复杂的性格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追求,而好的儿童文学,它的“面对”一定是双重的,甚至多重的。
无论如何,儿童文学应该通往远处;应该是大气,合乎人性;应该让孩子和成年人共享。而不应该太眼前;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年龄的孩子却不适合其他人、成年人的阅读;不应该很有意义却无其他意义。
我们都是普通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是我们普通的追求。但一定还有第四件事: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各种各样事情,见识各种各样景观,尽管每个人各有不同,但永远不要忘记“第四件事”――让这世界更美好!
是的,让这世界更美好!――别的不说,听梅教授上课,从每次下课时的掌声就可感受到,这节课很美好,坐在这间教室很美好,因为大家的心情很美好!
――那一刻,那一间屋子,那一群人,因为那一个人,及“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还有半个”童话,大家一起涉过“浅水湖”,然后“挖个洞洞往里瞅”,――哦!那一洞天好大好美:“世界的蟋蟀和老鼠”,“吹着小哨走大世界的狗”,“美丽的巴拿马”,“小象大象和狮子”,还有著名的“夏洛蜘蛛”,“红熊绿熊五颜六色熊”及“灰暗晨曦里唱歌的鸟”,他们学着“把鸡羊猪牛赶进屋子”,然后“跟着‘蜜蜂’快跑”,然后“驾了‘帆船’去海上”,然后他们和他还有童话一起“愉快得飞扬起来”!
――因为:他们和他都在享受着“这一个梦以外的另一个梦”!在梦里,他们看到“街灯”亮了,听到“银铃”响了……
浮躁的社会,喧嚣的都市,辟天、地、心之一隅,听子涵讲童书……
《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