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6图书热点扫描

2006-1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陈洁 我有话说

这份报纸到达读者手中时,大概已是平安夜了,2007的新年曙光正在远方闪烁,而2006年的阅读体验很快就要成为记忆了,这让我们已经开始怀念这一年里,那些曾经温暖过我们人生的图书。

国学热波及图书出版

凭借社会上持续升温的国学热,相关图书出版也呈现热闹的态势。普通

人所谓“传统典籍”大致指四库全书甲、丙部的“经”和“子”,也包括古代文学作品。这些本来应该是常销书的典籍,今年却在“重读国学”口号中几度成为畅销书。

年初的“诵读中国”(5种)开始引领此风,无论是儒家经典的《诗经》、《尚书》、《周易》,还是诸子和文学,抑或传统蒙学的三、百、千、龙、增、幼,都频频亮相“国学名著讲读系列”“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中国传统文化启蒙丛书”等。最惹眼的是台湾请过来的“傅佩荣系列”,平易浅显地解读易经、论语、老、庄、孟五部经典。更深入的则有刘笑敢的《老子古今(上下)》,逐字对照竹简、帛书、傅奕、河上、王弼等多个本子,可谓齐全。“周振甫译注别集”出了四五种之多,对《周易》、《文心雕龙》、《诗品》、《诗经》和《洛阳伽蓝记》的译注准确通俗,部部都可谓佳作。还有“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随着国学热的深化,国学书也开始分流。其一是配合传统教学“背诵”法的“诵读本”。除了“诵读中国”,还有配光盘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和《诗词经典――中国传统文化跟读朗诵丛书》(全三册)等。其二就是汉字图书的流行。

对文字的训诂研究属于传统的“小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新出的汉字图书有十余种之多。形式上有图文书如《图释古汉字》、漫画如《字藏玄机》;体例上有解读单个汉字的如吴东平的《汉字的故事:一笔一故事一画一世界》、陈政的《字源谈趣:详说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吴颐人的《汉字寻根》;内容上有专业研究性著作如“汉字构形史丛书”之《甲古文字构形系统研究》。陈梦家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文字学课程的权威之作《中国文字学》也被挖掘出来。

对汉字的兴趣是所有华人的“通病”,既有内地《咬文嚼字》杂志之副产品《文字的味道》,又有香港《成报》副刊“字词文化趣谈”的专栏结集《字海拾趣》,而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书写工具的演变历程,则有旅美华人钱存训的《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

历史普及读物“否定之否定”

严格的说,国史当归入国学。章太炎就将国学分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类。胡朴安则分哲理、礼教、史地、语言文字、文章、艺术六类。无论哪种分法,历史总在其中。但今年的国史读物数量集中,特点鲜明,明显比一般国学书更热。

我国的历史阅读庶几可称为三部曲:初级阶段是“严肃的历史”。以历史为学术研究,即使是普及读物,也写得正儿八经、文字偏于刻板艰涩,令人望而生畏。第二部由影视戏说开始,发展出“搞怪的野史”,目的在于亲近民众,结果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变成了对历史的任意歪曲和篡改。自出版界“正说”历史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有趣的正史”。

不必说新版老书《万历十五年》,新出的就有李零的《兵以诈立》、樊树志的《国史十六讲》、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杜文玉的《夜宴》,作者都是做正经研究、有所成就的学者,文字又好,他们笔下的历史读物量足、质高,令读者“解馋”。民国记者陶菊隐的大部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1895-1928)》(1-5册)也是可圈可点的。细腻的读本有《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充满了晚清老北京的典故。叛逆另类的有傅国涌的《历史深处的误会》,趣味读本则有《中国帝王的隐秘生活:历代宫延秘史彩色图文珍藏卷》,作者向斯在紫禁城内、乾隆他妈住的寿安宫里上班,所以他能讲饮食男女在内的很多深宫秘密。

史书之热,应该说央视的“百家讲坛”功不可没,首印15万册的《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两个月内出了两个版本的马瑞芳讲《聊斋志异》、《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姚淦铭的《老子与百姓生活》、东方龙吟的《解读苏东坡》,更有今年出版最大的热点之一的《品三国(上)》,全都是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结集。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亦是高调上市,形势喜人。人大社的“百家讲坛系列丛书”今年则一口气出了16种。时近岁末,《于丹〈论语〉心得》的火爆完成了电视学术书的高潮迭起。

历史普及读物今年的一大特色,是部分带文学笔法、却不同于戏说的史书出版。史书掺杂小说笔法,从司马迁著《史记》就开始了,但这种笔法不同于野史、戏说,而是在严肃的正史基础上,于文字表达、人物形象和历史场景再现方面显露功力。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此外,梅毅倾心于“中国历史大散文”的写作,今年一口气推出了《刀锋上的文明――宋辽金西夏的另类历史》、《帝国如风:元朝的另类历史》和《历史总是叫人惦记:小怜玉体横陈夜》三种,至于好坏,则有待读者细品了。

高端电影书浮出水面

以前的电影书,一般都停留在什么电影卖座,就跟风卖什么书的低级阶段。今年这样的书虽然还有,如《艺伎回忆录》、电影《圆明园》衍生的图文书《圆明园:一个帝国的背影》等,但高端电影书开始渐成气候,是今年一个鲜明的图书特色。

DVD的普及催生了“读碟一族”,他们能以很低的成本接触到电影,甚至同步欣赏外国新上市的电影。这培育了中国的高端电影图书:不再限于简单的影评和电影故事,而涉及原创艺术赏析、制作、历史等高端内容。

号称“电影史上鸿篇巨制”的《电影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这本50万字、定价148元的大书探讨电影艺术和电影的历史演变,区分主流娱乐电影与电影新锐、卖座巨片与艺术电影,从无声电影,到好莱坞制作主流电影、欧洲前卫电影、非西方国家(包括中国)的电影制作,都有所探索。

当然还有广西师大出版社和江苏教育社的“电影馆丛书”。前者推出《伍迪・艾伦:电影人生》和《我,费利尼:口述自传》,更有《低俗电影》,以美国电影一个个案的编年史,勾勒出那些让独立电影运动从边缘走向奥斯卡领奖台的人物群像,包括圣丹斯电影节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让米拉麦克斯变成独立电影大本营的哈维・温斯坦和鲍勃,可谓一部独立电影的简史。1968年,在文化动荡的岁月里,标新立异的激进分子搅垮了5月的戛纳电影节,作为亲历者的考伊在多年后与当事人重聚,于是有了《革命!1960年代世界电影大爆炸》。

“电影馆丛书”是从台湾延伸到大陆的图书品牌,今年出了七八种,《电影的本性》和《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是一西一中两位电影理论家的研究成果。“电影馆・电影导演”系列则有《导演视野――遇见250位世界著名电影导演》等四五种问世。

《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全三卷)是第一部中国电影的文献资料选编,《CG电影生产流程与管理》是国内首部全三维动画电影生产流程与管理的专业教材,复旦大学“影・响丛书”则有《台湾电影三十年》和《香港电影新浪潮》,爱电影者大可以各取所需。想学着更专业地欣赏电影的,有《浮华的盛宴――好莱坞电影产业揭秘》、《电影学》、《光和时间的神话:先锋电影视觉美学》;想获得电影背后关于导演、演员的更多信息,有《爱比死更冷酷:电影大师与大师电影》、《法国电影经典》、《英国电影十面体》,《我的第1部电影》等;要按图索骥地看电影,有《悬崖上的舞蹈:边缘电影三十部》等;喜欢音乐的则有《流晾留声:全球电影音乐经典鉴赏》等。

高端电影图书,映衬着电影这光影的盛宴更加浮华,更具格调。

文学原创和引进各领风骚

今年的原创文学出了不少,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莫言的《生死疲劳》、刘庆邦的《红煤》、铁凝的《笨花》、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余华的《兄弟》(下)、苏童的《碧奴》,号称“中国家庭婚姻小说第一人”王海?的《新结婚时代》,还有被看好的《如焉@sars・come》等。虽然也有佳作,但相对而言,今年引进译本中精品迭出,更加令人难忘,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反差。

新人新作《追风筝的人》和大师巨献《我的名字叫红》交相辉映。“俄罗斯文学经典”系列包括了索洛古勃《创造的传奇》、安德列耶夫《撒旦日记》和阿尔志跋绥夫《绝境》。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可以当精神病学的病历来看。薄薄的一册《误读》里包含了太多深刻的“插科打诨”。关于“垮掉的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是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几十个短篇组成的“诗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别具风格的成长类文本。《为什么读经典》解读了《奥德赛》等众多经典作品。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因为是犹太人而被杀害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她的遗作《法兰西组曲》描写的正是1940年的巴黎大逃亡。司马辽太郎的《项羽与刘邦》(上下卷)曾保持日本畅销小说的记录达十年之久,直到被《挪威的森林》打破。至于米兰・昆德拉的《帷幕》、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别了,我的书》,以及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今昔物语》、《奈保尔家书》,其文学价值亦值得信赖。可读性强的《朗读者》、侦探系列的《八百万种死法》和悬疑小说《骗局》等,故事情节无不扣人心弦。

青春文学的“圈地运动”

所谓“青春文学”和“80后”,最初只是针对年龄的一个称谓。编辑出书,大多“捞到碗里都是菜”,淘到什么稿子就做什么书,没有策划、选择不多、比较被动。2003-04年的鼎盛时期后,有几个名利双收的年轻人做榜样,青春文学一时间成了全民运动,写的比看的还多,量增质减,一片兵荒马乱,出版者眼花缭乱兼捉襟见肘,读者也开始了阅读疲劳。青春文学岌岌乎可危。

今年,这种混乱状况开始扭转,青春文学明显体现市场的分化、整合和重组。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写法,形成了不同的势力范围,诸如青春校园、推理、科幻、励志、悬疑、灵异、惊悚、网络闪客、恶搞无厘头、玄幻新武侠、港台韩日等。当然还可细分,如言情又有浪漫纯情、都市小资、复古柔美、野蛮整蛊、眩酷、搞笑等不同风格。同样写情感,安妮宝贝的《莲花》和可爱淘的《局外人》(全三册)不同;同样叙成长,饶雪漫的《左耳》、《左耳》(终结)也迥异于韩寒的《一座城池》;同样写青春,侧重有叛逆残酷、有疼痛、有纯情温暖,还有《十年:青春疗伤小说》。而中国首款全3D历史玄幻网游生成本土第一网游小说《风云大唐》,或许代表着这场旷日持久的圈地运动中,又一新门类分支的诞生。

圈地运动也促进了写手“各占山头”和作品定位。偷懒的读者要看悬疑,可直接奔蔡骏和那多;奇幻有《诛仙》6、7和《玄月之霸道爱人》;小女孩可以看郭妮的《天使街23号I鄄II》,还可以得超值的“淘气天使”大礼包,Shining日记本等一堆东西;想扮成熟的不妨亲近颜歌和张悦然。《泡沫之夏II》是写给浪漫少女的初恋纯情读本,《恶作剧天使》则一派少年不识愁滋味,是真正白日做梦型的明快的青春读物,沧月则占据“新武侠”高地,推出《镜・织梦者》(上下)等六本书……

但总的来说,缩水似乎是青春文学的大趋势,表现为作品量相当减少,且创造风格不是特别突出。《一座城池》被宣传为韩寒迄今最满意的作品,代表他文学创作最高水准的里程碑,《左耳〔终结〕》也被称为巅峰之作,饶雪漫自称二十年来最“放纵”最成功的一次写作。但读来很难说名副其实。一贯沉静的张悦然沉寂三年后的《誓鸟》,或可一读?

缩水的另一表现,是造星运动的步伐明显减慢,除了“文字女巫”饶雪漫一年出版6本书,勉强保持热度外,今年的写手中似乎没有特别闪亮和众望所归的新“超星”诞生。

博客书:一声人恐已成灰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是《红楼梦》里元春的灯谜,用来形容今年的博客书竟恰当不过。

开春时,博客书未出先红,甚至有评论预言博客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门类。一切只因博客点击率实在太惊人,过千万的都有好几个,说今年是博客年,应该不过分。可“博客年”并未成就“博客书年”,相反,博客书如同“蟪蛄不知春秋”,一年之内似乎已经走过了从生到死的如烟一生。

号称“博客第一书”的《老徐的博客》,是中信花大力气从长江文艺嘴里挖出来的,首印10万册,谁知惨遭滑铁卢。潘石屹的《我这半辈子》、王小峰的《不许联想》、郑渊洁的《勃客郑渊洁》虽然不至如徐静蕾这么惨,但考虑到这几个作者的知名度,其图书的销量也不算太骄人。台湾弯弯的博客书《可不可以不要上班:弯弯漫画作品》、《6868一起跷班去》倒是好看又好卖,但那更多的恐怕因为它是漫画书的缘故。

再往下,就没人提博客书了。先前传闻要出书的几个名人博客,也没了声息。直到这时,人们才回忆起以前的手机小说来,同样的高调诞生,而后迅速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看来,书还是用来读的,没读头的书,要生存也难。作为今年一个失败的图书案例,或许洪晃的话可以做个旁注:博客是葡萄,博客书应该是葡萄酒。

鲁迅之“死火”

今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和逝世70周年纪念,相关图书多达五六十种,虽然火热,也确实有部分出类拔萃的书问世,但还有一部分是没太多特色的文章选编,瞿秋白编的《鲁迅杂感选集》、林贤治编《鲁迅小说全编》、钱理群编的《鲁迅散文全编》、全八册的《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还算其中的佼佼者。周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曹聚仁的《鲁迅评传》,朱正的《鲁迅回忆录正误》(增订本)虽是好书,但都属旧书新版。

真正可称研究成果的新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星出版社年初推出了一系列相关图书: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说集》和《现代小说译丛(第一集)》都是半个多世纪后的首次再版,《孙氏兄弟谈鲁迅》挖掘了一些关于鲁迅的珍贵资料,太宰治的《惜别》也许是唯一一部日本人写的以鲁迅为原型的小说。

此外,日本丸尾常喜将历史学、思想史、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入研究中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吴俊的《暗夜里的过客: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鲁迅》、收入“猫头鹰学术文丛”的《鲁迅前期文本中的“个人”观念》、王宏志的《鲁迅与“左联”》等,都各有特色。

红学谋“复辟”

去年,刘心武以“草根红学”搅乱了正统的红楼研究界,今年,后者“收复了失地”。“战争”集中在春夏之交,下半年主流红学家班师回朝,天下太平。

针锋相对的是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郑铁生,他在《刘心武“红学”之疑》里理性批评“秦学”缺乏文献依据,只是“秦可卿故事新编”,并提出研究红学如何走理性之路的问题。《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亦为其助威,重申学术规范问题。主流红学家齐集《揭秘与猜谜》,上编批“刘氏秦学”的揭秘,下编批“索隐派”和“自叙传说”的猜谜。

“名家解读《红楼梦》”系列丛书收录了当今最著名和权威的红学家自选集,如《探秘集:周思源论红楼梦》、《红楼论集:周绍良论红楼梦》、《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红学探索:刘世德论红楼梦》、《红楼风俗名物谭:邓云乡论红楼梦》。中华书局的“红楼人物百家言”系列和团结出版社的“红楼大家丛书”为红学大战增温。作家出版社亦有《周汝昌论红楼艺术》、《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问世。此外,《红尘冷眼魇红楼:红楼方家谈》、周汝昌的《红楼艺术的魅力》、唐德刚的《史学与红学》、李辰冬的《知味红楼:红楼梦研究》、胡文彬的《读遍红楼:不随黄叶舞秋风》、《红学末路――伪本・伪批・巧伪人》、《启功给你讲红楼》都值得关注。

当然,颠覆性的红学也层出不穷,陈林的《破译红楼时间密码》说前80回和后40回都是曹雪芹的父亲曹?一人写的,土默热半年内出了三本论红的书,说《红》的作者是洪?。至于从《红楼梦》读出医学、菜谱和经营管理之道的《医说红楼》、《辽东红楼宴》、《商战红学:企业成败密码》等,恐怕已经不在红学家们的视野内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