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7年 易中天们的书要继续热销吗

2007-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实习记者陆芬 李佳 我有话说

2006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55万册的超高首印数竞得《易中天品三国(上)》的出版权时,就连易中天教授都感到有些意外,半开玩笑地发问:你们疯了?而这似乎仅仅是奇迹的开始。不到半年的时间,《品三国》的销量早已超过百万;而2006年11月上市的《于丹〈论语〉心得》更以60万册的首印数呈后浪推前浪的抬升之势;

去年年末,以“百家讲坛”书系为主的电视图书畅销现象成为各大媒体年度图书盘点的关键词之一,这“一江春水”在2007年的流向、流量,该做如何推测呢?

正方

畅销依旧

中华书局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乃是“百家讲坛”书系的“开坛好酒”,而这场图书风暴的巅峰力作《于丹〈论语〉心得》同样是出自该社的手笔。中华书局大众读物编辑室的宋志军主任告诉记者,他们一直致力于挖掘图书依托于讲座而又超越讲座的丰富个性,以弥补电视讲座转化为讲稿之后在图像声音等动态效果方面所打的折扣,彰显图书的独特价值。比如《于丹〈论语〉心得》就抓住于丹教授在讲座中“诗性的语言表达”这一特色,在图书的整体设计和细节等方面,都突出并深化了这一点,像设计短小凝练的段落,制造出充满隽永哲理的散文诗韵味,再以精致典雅的配图进一步烘托,而图书整体的双色设计也是考虑到抚慰心灵的读物所需的温暖感。“我们的图书是为了读者反复翻看而作,每一部书都是精心打磨的出版精品,而不是对讲座的简单翻录。”本身具有的畅销书潜质加上百家讲坛搭建的媒体平台,这类图书在2007年继续畅销是必然的。宋志军主任这样表示。

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热销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认为,跨媒体转媒体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而同是转媒体出版,2006年博客书的冷清和电视讲座书的大热是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对比这种冷热,百家讲坛对大众文化品位的引导和提升显然在电视讲座书的热销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肖教授也表示看好这类图书在2007年的销售前景。

央视以敏锐的触觉观察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心灵的迷茫和对文化的渴求,发挥了电视媒体的先导作用;其他媒体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需求把一个电视节目以各种形式做大做深,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良性互动。民主法制出版社新出的8卷本《大国崛起》丛书是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影视同期书,比之于同类的电视图书,其创新之处在于解说词之外的图片、史海钩沉、独家访谈和导演手记等内容占到该书篇幅的六分之五之多,民主法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刘海涛认为这些内容提升了丛书的文化含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电视节目之外的一种阅读方式,能够引导读者进行多向思维。这类书接续了电视节目提供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并给读者创造冲击之后深入反思的机会,所以,它应该是今后图书的出版走势之一。

反方

热中隐忧

谈到这类图书今后的发展,《易中天品三国》的责编,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赵南荣似有隐忧:《易中天品三国》的火爆虽然让上海文艺出版社名利双收,可这样的机会只能是可遇不可求。跟风而上的许多书稿中已难见风格创新的亮点,讲述手法一味模仿《品三国》,未必能够在2007年继续畅销。

“任何出版热点都有它的周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李林荣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出版业在市场的引导下免不了丧失掉自主性,比如越来越注重抢占空间优势而不是时间优势,而市场最重要的塑造者就是大众传媒。”据报道,国人的图书阅读率连年走低,2005年更是跌破了50%,在这种情势下,“大众传媒主流地位制造的图文书讲座书畅销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正襟危坐的思考越来越被一目十行的随意翻阅取代。”一片“学术大众化”的喧哗中,李老师表达着自己的担忧和质疑。

刘海涛主任也感到“热点”给出版社带来的影响。在市场的压力下,业界不断追捧新热点,出书速度越来越快。群体的浮躁让出版人很难有机会回顾出版历程,把精华沉积下来。盲目追热点会不会像是狗熊掰棒子?

热点周期过后剩下的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已经引起出版人的深思。

“只要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继续维持,这股出版热潮一定会持续下去。不过,它毕竟不是体现图书出版业创造性的主流。”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曾志教授这样认为。师老师说,随着媒介相关度的增大,体现媒介多元化的出版物会越来越多。图书与电视共处共发展当然是好事,可是依赖电视媒体达到畅销并非长远之计。无论是图书、广电还是网络,都需要在多元化的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长项和不可替代性,策划出具有独特优势的选题。各种媒体的原创和交流并驾齐驱,才能让出版业保持继续繁荣的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