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高考,这些年来可谓备受争议,其选拔人才的考核方式越来越类似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制,弊端重重,因此,对其进行改
处在这样一个迷茫的改革“十字路口”,有专家因此“大胆假设”地提出了要采取推荐上大学制,让老师“做主”进行先期剔除,再组织进行考试。尽管专家的建议令人振奋,但我却颇不以为然,对其建议有着十二分的不信任与反感,因为该建议令我不禁想起了几十年前的文革,当时的高考被废除,采取的也是专家所谓的“上大学推荐制”,数以百万计的食堂师傅、生产队饲养员、工厂翻砂工等因为“出身好”被组织推荐上了大学。
事实上,更重要原因还不在于此,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情关系至上的社会里,采取教师推荐的方式来考核人才,这无疑是个“痴心妄想”的笑话。先不说别的,这样一来,无疑将教师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退亦不妥,进亦担忧,教师的清白也恐怕难以保证。尽管专家设计出了一个事后应急机制,对被推荐者进行笔试以检验教师是否说谎,但必须明白的是,一次单纯的考试怎样承担得起检测谎言的重任呢,考试的随机性太大了,其中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学生在考试中考好了能证明老师就没说谎吗,而考差了又能证明什么呢?
专家们“大胆的假设”固然无可厚非,但更需要的是“小心求证”的品质与精神,否则,不仅会于事无补,反倒将贻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