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70后”的出版机会和遗憾

2007-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家雄 我有话说

记得前些年,“70后”作家们经过种种的突围努力,终于得以陆续登场。可惜在随后的几年里,“70后”作家似乎并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更大的影响力,造就更为恢弘的气象。

我曾策划、主编并侥幸地出版了几本“70后”作家群的小说选,回想起来,我总有一种“革命尚未成功“的感觉,总觉得当时的自己完全是有

机会有能力把这一工作推进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可是很遗憾,我终究没有在文坛的夹缝中清醒地把握好这一曾经的机会,努力推出一系列“70后”作家的个人单本作品集来(也包括我个人的作品集)。作为已有不错表现的新一代作家,应该说,“70后”作家群其实已经初步显示出了他们的能力,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推进,凭实力赢得应当属于他们的荣誉和市场。可直到现在,“70后”作家群似乎也没有根本地摆脱某种莫名尴尬的境遇。我之所以在这里再现一下当时曾经缓慢地出现在我眼前的这一机会及其稍纵即逝的无奈,目的恐怕还在于希望这一作家群能在此后遇见并把握住新的发展机会,从而走向更开阔的高地。

记得是在1999年春夏两季间,为了《北大情事》的出版,我先后跑了六、七家出版单位,这才有了着落――曾出版过《走进快乐大本营》等畅销书的海南出版社编辑王纪卿先生答应将此书作为重点书推出。王纪卿的慧眼识书,使我主编的“北大情爱三部曲”(《北大情事》、《北大情书》、《北大情诗》)、《北大文章》及“70后”作家群爱情小说选《玫瑰深处的城市》先后出版。事实如此,王纪卿先生显然是我遇到的一位很重要的伯乐。

在与王先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到他确是一位在选题的意义判断和市场判断方面都很有眼光的编辑。可惜我错过了这样的出版机会。结果怎样呢?从2003年1月起,图书市场上就变成了新崛起的郭敬明、张悦然以及此前早就崛起了的韩寒等“80后”的天下,曾经引领风骚的“70后”转眼之间就过时了,就折戟沉沙了,而且“70后”的图书市场竟然也被“80后”抢占。

再后来,2002年春,有书商愿意以每本两万元的价格收购我刚编好的一套四本的“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集”,我的陈腐观念使我觉得,由书商来出版显然不如交给出版社来推更权威。正当我四处寻觅识货的出版社时,见过两面的该套书的作者之一,女作家水果热情地向我推荐了北京出版社的一位女编辑。这套由四本压缩为三本的丛书本可以抢在2002年夏季或秋季推出的书,也因此推迟到2003年1月才得以出版。

再后来,“70后”作家群系列作品的图书选题碰壁屡屡,时光流逝,无奈中,我也就不再坚持。尽管如此,作为一名长期以来把文学作为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梦人来说,我却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在写作上的努力。2003年,我以一年的时间精心经营,总算写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校花们》,并获得了改编电视剧的机遇。

总而言之,由于文学刊物、出版界、传媒等诸层面的缺位,直到现在,“70后”作家群也没能为自己创造出群雄并起、大腕林立的局面。我因此特别希望可以找到机会尽早把自己没有做完的事继续下去,比如推出一套较有规模和分量的“70后作家群”文丛之类。否则,总也没有机会的年轻一代的作家们何以能够走出困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