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林先生也是我们的知音。他无私地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启发我们学习、研究、创作与思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用自己的智慧、知识和人生的经验,点燃照亮别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这又是多么的可贵而宝贵”。
这段文字的源起,是我阅读了林非先生的《话说知音》后,又恰
往事,或者历史,不得不让我翻阅人生这本厚厚的大书,关于林非,还有自己……
林非先生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在家乡修完私塾,念完小学、初中课业,即奔赴上海,在吴淞中学高中求学,这时,他已经受到卢梭平等思想的启蒙。1949年2月,他进入解放区的华中大学,旋而参加渡江战役,1952年幸运地作为“调干生”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方令孺、刘大杰、郭绍虞、周谷城、蔡尚思、贾植芳等名师,把年青的林非带入广阔的天地;他毕业后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研究鲁迅入手,精读《鲁迅全集》,并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把《全集》里提到的所有典籍都找来阅读,包括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以及外国的文学、哲学、历史等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与文献,“文革”结束后,他主持鲁迅研究室和《鲁迅研究》的工作,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的鲁迅和中国文化研究。
1962年,林非先生发表的《论〈狂人日记〉》,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成为了李何林、王瑶、唐?这一代之后倍受关注的学术新秀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先后出版了《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鲁迅小说论稿》、《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等多部专著,1981年,由陈荒煤点名,刘再复合著的《鲁迅传》,作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年的献礼之作。他后来为博士生教学而撰写的《鲁迅和中国文化》成为他鲁迅研究的收山之作,被学术界誉为当代鲁迅研究的一座高峰,90年代后期,他当选为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茅盾、周扬等为创会人)。
1977年,他受命与研究所的同事一起,编辑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散文选(1-7)卷》,从而走入中国散文研究之路,先后出版了《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多部散文专著,并主持编撰了《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为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与文化构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6年,他发表了《散文创作的昨日与明日》,对散文“十七年”的研究有破冰之举,文学史家认为,此举推动了全国对于散文的讨论,是当代散文史重要的一笔,是“里程碑式的篇章”,使中国散文走向健康成长全面繁荣与发展之路,奠定了他作为中国重要的散文理论家的地位,被文学理论界称之为“林非现象”。
近年来,林非先生专注“五四”、“现代观念”与现当代文化,对“中国和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给散文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崭新的视角。回忆录《半个世纪的思索》、《读书心态录》展示了他完美而智慧的人生。而先生自谦“只做了一点微小的事”,真令我辈汗颜。
写到这里,我有些茫然,这样泛泛的文字,哪里写得出先生的风采来呢?此时,我不由想起关于先生的几个细节。
1999年,我参与组织编辑了《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负责作家资料、选题和编辑,由于主事人与出版人法律意识淡薄,诸多作家版权未能取得授权,被有些作家提出诉讼,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出版社负责人请我们帮忙与协调,我们辗转找到了林非先生。林非先生首先肯定了此书编选的质量,认为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二是出版社错了。改正就好,不必对簿公堂,该付稿酬或是送样书应马上办好;三是作家与出版社本着相互谅解,尊重知识产权和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尽早达成共识。他爽朗的话语与不时的哈哈大笑,使大家一下子放松了许多。后来,经过与29位作家调解之后,每位作家获得了赔偿,而林非先生拿到后,立即捐助给希望工程。他说,现在国家法制健全了,作家权益得到保障,对出版社也算是一个教训,这样可以促进工作。
2002年,我组织了“中国散文论坛”,先生给予了无私的帮助。事后,他和他的夫人肖凤教授(著有《冰心传》、《庐隐传》、《萧红传》)在酒楼作东请我吃饭。看到两位老人相敬如宾的情景,我内心十分感动。我与肖凤老师谈的较多,先生说话很少,他总是让我多吃,说年青人太累,多吃点补充营养。后来我从秦弓教授、李晓虹、王兆胜博士那里知道,先生在为学生上课之余,还经常让学生去他们家里打牙祭“解解馋”。学生们思谋请先生一顿而不易得,一次先生过生日,博士们有备而来,而账单最后还是被肖凤老师抢下来了。先生的钱并不多,房子也不够大,除了读书、写作、研究,他没有更多需求。他一生读了这么多书,也写了这么多书,做了这么多研究,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却还谦虚地自称“愧为学者”。
我自幼好读书不求甚解,十分注意阅读的快乐而不肯动脑,不多动手,先生发现这个问题,鼓励我勤动手、多练笔,多思考。他经常主动打电话,催我多写,我每写一篇他必亲自阅改,改定后推荐给一些报刊发表。当我面临挫折时,他又能安慰我,给我勇气和力量。我没跟先生科班地读过书,他却像对待学生、子女、朋友一样对待我这样一个年轻人。我的生命中遇到林非先生是一种幸运,他和汤一介先生、乐黛云老师一样,是我最为重要的亲人之一。
我对许多比自己更年轻的朋友讲,认识林非先生的贡献与价值,不仅仅是他对中国散文理论批评与创作、鲁迅研究与中国文化研究上的成就,更重要还在于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学者和作家,可以说他是一个思想家。他毕生追求的是人的平等、自由、民主与科学精神、他极其推崇“现代观念”,他关注民生与劳动大众,他研习文史哲经而不盲从盲信,他深通西方文化而不拘泥希腊罗马,他既追念古人又关注今人,既关心国内又放眼世界,他对人民大众始终保持着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人间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