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自蒙昧阶段、野蛮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是文字的发明及其对知识的记录。人类用于记录知识的文献,原始的有刻石、甲骨、青铜器,稍后则有古代两河流域的泥板书、古埃及的纸草书、古代中国的竹
数千年来,人类通过刻录、印刷、出版、发行各种载体特别是纸载体的出版物,传递信息、交流知识,传承精神、教化民众,丰富文化生活、推动文明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地归纳总结、记录传承自身知识和智慧的出版史。
谁来归纳总结、记录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或者说,谁是出版工作的主体呢?是编辑。编辑作为出版工作的主体,从大处说,披沙拣金,遴选作者作品,决定出版物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从小处说,琢磨学问,砥砺文章文字,决定出版物的品位、质量、传承效果和效益。出版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行业,编辑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职业,编辑工作是一门经久不衰的技能。然而,编辑是一门艺术吗?
做过二十余年的编辑工作,又做过十五年的宏观出版管理工作的杨牧之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门艺术。要让天下的英才在百忙中抛下它务,为你作文;要把文章组织好、安排好,让天下读者爱看你编的书、编的刊物,这没有点‘艺术’,做得到吗?要把人类的历史、人类的文明,万千知识,像春雨一样滋润广大读者的心田,在空白版面这一大片‘荒芜的土地上’建筑起赏心悦目的‘高楼大厦’,没有点‘艺术’,做得到吗?”有鉴于此,他在《编辑艺术》中,以其创办和编辑出版《文史知识》的亲身经历为主线,以其数十年的编辑、出版、管理经验作衬托,对编辑的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和探讨。
什么叫艺术?编辑人员在其编辑工作中,怎样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以体现其艺术性,从而实现其编辑作品即图书、刊物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呢?《编辑艺术》提供了一份答案。以读者来衡量,他希望作品的内容要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他想知道、想看的;文章及图片的设计编排应当清新活泼、美观大方,是他愿意看、喜欢看的;最终,看了要有收获、甚至得到享受,看了不白看。以作者来衡量,他希望写我所学所研、所专所长,是我能写的;是给想看、爱看的读者写,是我愿意写的;是给内行的、会处理的编辑写的,是我能放心交稿的。以编辑自身来衡量,他总是能发现潜在读者,为读者提供最好的作品,获得读者的支持与肯定,在此过程中获得动力、乐此不疲;他总是能发现好题材、好题目,善于觅得好作者、组到好文章,并在与作者的交往、互动中,编写相长,如鱼得水;不仅善于组稿,而且长于编稿,越编越能总结出规律性、发挥出创造性,越编越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内容、作者能提供什么材料、我能提供什么成品。
如何创造性地、艺术性地开展编辑工作?《编辑艺术》以《文史知识》为解剖对象,从十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总结。举凡刊物的宗旨,雅与俗的关系,专门家与无名作者的关系,系统与零散的关系,标题、目录与要目,稿件的整理,版面设计,“专号”设计,主编的定位,主编的经营艺术,编委会的类型,刊物的活动、形象与广告业务,编辑部的活力与凝聚力,等等,均有涉及。
《编辑艺术》告诉我们的是,刊物要应运而生、顺时而立。办刊的宗旨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读者的需要,要适应读者的兴趣、口味不断变化的需要。有了好的定位、好的办刊宗旨,还要做好读者的定位、作者的遴选,还要有好的主编、好的编委会和过硬的编辑团队。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低者,刊物应助其由“登堂”而“入室”;高者,则助其由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而成为广泛涉猎的通才。对于作者,要注重物色专门家,而专门家可能是人所共知的名家,也可能是虽在某一领域术有专攻但却一时“无名”的作者。以这样的眼界来找作者、找专门家,才能让天下的好稿子“尽入我彀中”。更高的境界,当“无名”的作者与刊物共同成长,成为有名的大家之后,作者的优势也就能转化为刊物的优势。
说到稿件的整理,《编辑艺术》分析了四类作者、四类稿件,提出了品评好文章的六条标准、编辑加工的十个方面。说到版面的设计,《编辑艺术》谈到了版面和配图、版头与尾花、空白与补白,提出了“版面建筑师”的要求。有关刊物的纪念活动、形象宣传、广告业务、经营策略等等,《编辑艺术》的作者也都融进了自己的创造,贯穿了自己对于编辑艺术的追求。
《文史知识》至今受到读者欢迎的事实说明,当年的主编关于编辑艺术的追求和实践,以及后来人对于这种编辑艺术的继承和弘扬,是成功的。将这样的编辑艺术实践及其对于实践的思考,汇集在《编辑艺术》一书中,图文杂呈,配以多幅诸于茅以升、金克木、廖沫沙、钟敬文、白寿彝、周振甫等学术大家参加刊物学术座谈会的照片;间以大量的诸于赵朴初、苏步青、费孝通、周谷城、王力、启功等大家的题辞,使得《编辑艺术》一书本身就充满高格调和艺术情趣。编辑是一门艺术吗?从《编辑艺术》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编辑艺术》,杨牧之著,中华书局2006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