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房,见王力等先生信,使人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1982年岁末,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癸亥年迎春征联活动,所出上联为“碧野田间牛得草”,以当代文艺界三个知名人士名字组成,要求下联也为三个人名。大学刚毕业在山西运城地区文联工作的我,也拟联参加了。
上联的“牛得草”,自然
随后公布的征联结果,拙对连三等奖也没能获,获一等奖的是“金山林里马识途”。我总觉得,一等奖之对并不很好,除“马识途”平仄不合外,“金山”一词也显生硬。常说的“金山银山”和“水漫金山”故事外,有“金山寺”、“金山县”等,而却少见“金色的山”或“金黄的山”,更未见过“金山之林”之类说法。此外,就生活常理而言,树林里老马识途或马认得树林里的路,只是为对句而对,村中见杨叶飘落而知天下已秋,倒合情理,且还有点诗意。我虽然心存疑虑,但又恐因偏爱己联而难分优劣,于是便给评阅人员中的名家王力、周振甫二先生去信,以求得到一个放心的结论,或者教人信服的理由。同时也致信诗联名家山西大学罗元贞教授。
很快就收到几位老先生的复信。王力先生信中说:“我写这封信是声明我没有参加评阅。报上说王力等评阅是错误的。”言外之意,自己不对评选结果负责。同时还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说叶知秋不如马识途有思想性。”周振甫先生信中说,初选时没有选“叶知秋”,开会时谈到“叶知秋”,北大吴小如先生提出“叶知秋”对“牛得草”好,这才又回头去找“叶知秋”。再开会研究时,有人提出“碧野田间”的词组结构是二二,“金山林里”也是二二,而“白杨村里”是三一,所以“白杨村里叶知秋”最终还是落选。不过这理由并不能令我信服。据诗联常识,上联为二二,下联自然也以二二来读,如白居易《中书夜直梦忠州》诗以“巴南城里”对“阁下灯前”,“阁下灯前”为二二,“巴南城里”自然也为二二,断不可读作三一。“白杨村里”就是在多有白杨的村子里,应读作“白杨/村里”,而不当读作“白杨村/里”。罗元贞先生认为“白杨村里叶知秋”显然优于“金山林里马识途”,并且还给中央电视台写信提出批评,并说明理由。
那次征联之评选,可以说见仁见智,而成一桩公案,并且转眼已过去二十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好笑。似这样的游戏之联,自己品味比较一番也就算了,怎么好打扰几位老先生。王力、周振甫、罗元贞三位先生均已作古,他们对一个普通参赛者、无名后生的负责精神,甚是令人感动,教人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