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鹤》:为国学存一线生机

2007-03-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魏泉 我有话说

陈?一

《青鹤》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主要刊登旧式文人著作的杂志,于1932年11月15日创刊于上海。“月出二期”,为半月刊。历时五年,共出版了114期。19

37年7月30日出了第五卷十八期后,十九期的稿件即将付印时为日寇轰炸上海的“八一三”炮火所毁,遂议停刊。

《青鹤》属于一个旧式文人的同人刊物,相对于其他同时的出版物,其各方面表现均属上乘。五年的出版时间,在30年代私人创办的刊物中,也算是很长的了。《青鹤》出版的最初动议,由陈Ε一发起,办刊过程中的编辑、资金及出版事宜,也均由陈?一一人独力承担。另外,参与编务的有一些“编辑部同人”。这些人大多是陈?一志趣相投、交谊甚笃的朋友。此外《青鹤》杂志还罗致了一大批所谓“特约撰述”,列名于创刊号首页者共105人。

《青鹤》之名,出于《拾遗记》的记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名青鹤。世语曰:青鹤鸣,时太平。”取名“青鹤”,一则期待这本刊物能如“青鹤之善鸣”,“藉是吉祥之禽之名,唤醒并世士大夫之迷梦。”二来表示创办者与“天下之人皆同”的“期待太平之心”。

在创刊号上,陈?一以一篇《本志出世之微旨》阐发其创刊动机。他认为,中国今日虽有“垂危”、“将亡”之忧,而其实外患、内忧都不足以亡国。最让人忧心的,还是数千年来的中国学术,在欧风美雨的冲刷和新文化的荡涤下,将于旦夕之间,倾覆殆尽。因此,《青鹤》之出,主要目的,还在于“思于国学稍存一线生机”。

在30年代的上海,还生活着一大批有着各种背景的旧式文人,这些人大都受过旧式的教育,对传统学术、诗文及书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执着的趣味。他们大多数来自世代书香的家族和门第,对自己的家世和先人怀着自豪和追慕,而且他们的家族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互相之间也常有盘根错节的联系。这批人,构成了《青鹤》的核心撰稿人、供稿人、经费赞助人及主要读者。应该说,拥有一批具有相近文化旨趣,并对传统旧学的日渐消亡深感忧惧的广义上的同人,在资金和稿源上对《青鹤》的长期支持,正是这份刊物能够存在如此之久的条件和动力。《青鹤》所载的稿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专载”、“名著”、“丛录”几种。这几栏主要是以连载的方式,刊载道咸同光以来已故或仍在世的学者文人的著述,等于是借期刊形式来出版各种著述,以利于保存和流传。其中,“丛录”一栏中的掌故之作,尤其蔚为大观。

很有意思的是,《青鹤》上面还刊载着许多鬻文、鬻画、鬻字广告,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这群旧式文人在上海的生存方式。而且,从不同的润格上还可以看出其名气、地位的不同。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青鹤》的出现有赖于30年代上海的大都市气候。在这个国际化大都会中,会聚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新旧文化人,“新文学家”和“旧文化人”,他们大都各有各的圈子,各行其是,互不来往。上海的商业化,某种程度上使得那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冲突转化为可以各自为战,并行齐驱的市场行为,这就为当时流寓海上的旧式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生存空间。陈Ε一创办的《青鹤》,在相当程度上,正是有赖于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