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普遍感觉知识面要比原来更宽,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东西。”北京市延庆县大榆树镇东桑园村“益民书屋”负责人郝建云告诉记者。该村的“益民书屋”成立于2005年末,也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读书益民工程”设立的首个农家书屋。由于民俗旅游接待是该村很多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因此书屋中关于民俗、传统文化
上周二(3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八部委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入手,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3000余家,其中起步较早,成果较好的有:江苏省建成“农家书屋”1017家;北京市建成“益民书屋”552家;内蒙古自治区建成“草原书屋”300多家;河南省建成“新农村书屋”298家;甘肃省建成“农家书屋”198家;四川省建成“农村书社”115家;云南建成“万村书库工程”图书室200家。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六年走低,其中“没时间读书”是首要原因,同时各级图书馆图书借阅率下降也是原因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家书屋”的利用率比较高。记者在北京东桑园村“益民书屋”了解到,该村常住人口500多人,除去文盲,其他有不同程度阅读能力的村民几乎都来借阅过图书,该书屋的5000多种书刊始终保持着良性流通。这种小规模、高借阅率的形式如同社会肌体的毛细血管,最大程度地滋养着全民的文化素质。该村郝建云说:“就拿《现代汉语词典》这样的工具书来说吧,中小学生肯定需要,农村孩子一下子拿出几十块钱去买还是有困难,设立‘益民书屋’之后,村里的孩子就可以很方便地利用这个资源随时来查阅。”
重庆市将农家书屋工程与“十百千万――三农读物乡村行”等活动统一规划、配套实施,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4000个农家书屋。辽宁省将“农家书屋”工程列入“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吉林省已将“农家书屋”工程正式列入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省财政厅专门设立了“农家书屋”专项资金,2007年首期100万资金已经到位。
江苏省财政资助建设的第二批130个“农家书屋”的选点、申报、审核及配供工作已经完成,将于近日挂牌,至此,江苏省34个财政转移支付县(市)已全部拥有省资助“农家书屋”。河北省“新农村书屋”工程日前正式启动,石家庄市栾城县东佐村、唐山市乐亭县乐亭镇赵庄村等22个首批“新农村书屋”试点村分别获得价值2万元的捐赠图书。
截至目前,由中宣部资助、云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实施的云南省200个“万村书库工程”图书室全部投入使用,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2006年下半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红军长征沿线及西部欠发达地区8省市1550个村实施“万村书库工程”。云南省鹤庆县、大理市、宁蒗县、丽江市古城区、沧源县5个县市区的200个村得到该项资助建设“万村书库”,每村得到市场价值7.5万元的资助物品,资助总额达1500万元。目前,所有电视机、DVD机、图书、光盘等资助物品均已及时装配到位,200个“万村书库工程”图书室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07年开始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国全面展开。2010年底实现全国建立20万个“农家书屋”的目标。中长期目标是,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