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在中国学界具有相当悠久的学术传承。20世纪30年代,《食货》派所从事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发区域研究之滥觞。其后,梁方仲、傅衣凌等前辈在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社会史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显学”,形成了多个区域社会研究中心,涌现出丰硕
目前的区域社会史研究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许多学者仍不免囿于某个特定研究区域对象,在区域社会理论、模式等的比较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对话和交流。因此尽管许多研究者已提炼出“华北模式”、“江南模式”、“关中模式”、“岭南模式”等不同的解释模式,但其研究框架、学术内涵的合理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商榷与验证。同时中国幅员的辽阔造就了各个特定区域内部历史状况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于是使得研究者试图透过地方史脉络勾勒中国社会史的整体图景与演化依据的努力不免陷入管中窥豹的境况,因此,深化和推动区域社会史研究之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与解释方法已成为学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这种学术追求,本书将区域的“社会空间”纳入比较的视域下进行解读。
书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探讨了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即便纯理论的文章,也是立足于长期深入的个案研究基础之上;多数文章则从区域个案研究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论构建和方法论的应用。大传统与小传统、国家与社会、地方性知识、象征资本、国家认同、身份认同等理论与方法,在学者们各自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而一些新的理论方法也被开创性地提出,如杨念群对“地方感”认知角度的强调,行龙“以水为中心的区域社会解释模式”,钱杭、赵世瑜等对“传说与故事”的解读方式等,均为区域社会史学树立起一种具有相当解释力与可操作性的研究范式。
文集作者们的学术背景涉及历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有从民俗学方向对区域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有从历史人类学角度对异种族群历史演进的考察;有从国家法和民间法的互动中对地方性秩序的剖析;有从乡族和国家的关系对地域社会意义的透视……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编选的论作中接纳了许多针锋相对的观点,提供了一个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学派间观点对话与交锋的学术平台。
《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行龙、杨念群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4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