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必苛求作家有翻译基础

2007-04-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山东临沂市 孙雨晨 我有话说

近日欣闻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又发出了振聋发聩之音:“中国人现在最看不起自己的文学,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翻译基础,导致与世界文学的距离感。”

中国当代作家真的普遍缺乏翻译基础吗?也许是真的。但缺乏翻译基础又如何呢?试图让中国当代作家个个成为“文曲星”,是可笑的,而且是不现实的。中国当代文

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而此后的历史又很复杂,有迂回有挫折有前进,这就是导致一部分作家根本没有机会学习外语的一个客观原因。试想,老顾您有能力让农民出身的赵树理、路遥们的翻译基础很

好吗?没有翻译基础的他们照样写出了革命的血与泪的作品,在顾教授看来,这些颇有影响的当代文学作品的完成需要作家经过外语的锤炼,这是多么的可笑啊!即使那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作家,难道都有翻译基础吗?恐怕未必吧。

“鲁迅是会多门语言的,鲁迅不觉得学外语会破坏自己的母语。”而批判顾城的翟永明认为如果他们学外语,会破坏自己的母语。这话对吗?能拿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作比较吗?那时候鲁迅把语言作为民族启蒙的武器,去推翻旧制去翻译作品,而现在时代的不同,怎么能苛求一个个追求个性、文采飞扬的当代作家都去钻研那些已被翻译了很多遍的某些外国文学呢?难道要让每个作家都成为容纳多国语言的博学家不成?生命是有限的,不在有限的时间创作好的作品算不得好作家。当然如果有着“翻译家”的头衔,会说出让世界上的人都学外语的话来,这是很完美的事情,但不是人人都能翻译和学习外文的,会外语的去拯救不会外语的,这样的劝学有些可笑。中国文人都好说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我看来,文学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对作家来说,抛弃本土的美丽语言,降低鲜活词藻在大脑中的容量,去填充一些民族之外的罗马拉丁字母,是多可怕的事情呀。作家就是作家,他们需要的是最本原最真实的东西,他们的灵感不在于外文水平,他们的作品来自于生活体验和思想的灵动,单用语言来框住作家的思维让他们去迷糊去世界化,是不是太狠毒了一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