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中国……

2007-04-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晓霞 我有话说

2006年刚刚过去,文化界迅速列出了过去一年流行的中国社会文化关键词,其中赫然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终于从遥远的联合国公约走向了中国百姓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正是诞生于这种背景下。

近年来,国内文化遗产的相关领域,保护性破坏,毁灭性开发等

灾难此消彼长,如此等等,让人不禁担忧我国文化命脉的保护与传承之路将如何借此次国际的“东风”继续下去。就此,《概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公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价值、意义、历史和现状、分类及保护的基本原则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针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集中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怎样保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过去有些活动,被我们认为是愚昧落后、“迷信”,作者指出“今天我们的判断,仍要受时间的检验。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宏扬宜慎重,认定上既要反对泛文化遗产论,又要坚持保护、保存和保留面要宽的原则。”在第八章“保护传承人”方面,书中指出:中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主要依靠为大批的传承者提供高额补助金来保护他们;强调从国家经济情况出发,政府、领导干部、传承主体三方面共同努力,以适度的津贴配合宣传、开发等多渠道并行,使传承人获益并带动其所传承的文化事项健康发展。以前我国划分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概论》在分类一章中,增加了语言(民间语言、方言)、文化空间;又将竞技与杂技分离,与传统武术、体育合为一类;同时用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替代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对传统医学进行细化并增设了药学。新体系扩大了我国之前所遵循的分类范围,也更方便基层工作者清晰明确地进行认定工作。可以说,《概论》一书的理论视角是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密切结合,其理论阈限是面对中国问题的。

在此之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成果不少,但多是对具体保护事项的讨论、呼吁或是对联合国条例、公约的抽象理解,不是偏于国际抽象条例就是偏于本土具体事项。或许,缺乏本土基础理论的链接和中介,使得普遍性的理论难于达致具体实践,导致许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没有可供参照的基本理论的指导,充满盲目性,甚至导致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遭到破坏、沦为政绩工程而遭毁灭。《概论》所提供的符合中国本土要求的理论框架和体系,是承接国际理论规则和各地域族群具体保护工作二者间的必要链条,这是理论建构关键的一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