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社会中存在很多好的题材,但是作家太少了。仅靠一个人的关注是不够的,天天写都来不及。”在近日举办的《为了弱者的尊严》作品研讨会上,作者何建明感慨说。确实,一个充满文学激情和新闻感觉的报告文学作家,不可能停止关注社会、停止写作,这是我们的时代给予今天的报告文学作家的不懈
据了解,中国目前报告文学创作队伍中,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就是十几个人,年龄也多数在40岁以上,他们大部分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报告文学写作。年轻作家几乎没有人去关注报告文学领域,年轻一代中也很少出现报告文学作家。与会评论家探析了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市场化对文学创作的冲击;其次是创作环境的影响,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题材,写起来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最重要的原因是报告文学写作的特殊规律对作家提出的要求很高。报告文学是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创作,它承载着社会责任,作家必须介入社会,深入现实。有评论家认为,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前提,使报告文学创作七分靠采访,两分靠构思,一分靠下笔。评论家李炳银由此称赞,何建明是一位真正意识到社会责任的作家,是找准了社会角色的人。多年来,何建明用炽热的感情报告人民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同时也以浓厚的悲悯情怀为那些遭遇不幸的底层百姓维权发声。
报告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要求作家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深刻独特的鉴别力。鉴于当前年轻作家普遍缺少社会阅历和写作激情,报告文学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李炳银提出,仅靠作家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报告文学的创作需要文学领域、社会各有关部门有意识地加强组织和帮助,比如中国作协重点扶持计划就很好。他还透露,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正在酝酿报告文学耕耘计划,对年轻的作者提供写作上的支持,对选题经过审查合格的将提供经济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