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池莉:文学是为心灵筑巢

2007-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12年前阅读《池莉文集》的感觉似乎不曾淡忘,那么酣畅淋漓,那么细腻感人;如今,放在书柜里文集渐已陈旧,而每次阅读池莉,却仍然能带给心灵一次次震撼的冲击。

现在,池莉就坐在我们的对

面,人民

文学出版社为她的新作《所以》组织了读者见面会。从武汉坐火车赶来的池莉,为着准备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见面,已经连续两宿没有睡好。她说,自己差不多很多年不习惯这种社会活动了。但是,她又非常愿意和读者面对面地交流,因为现在的社会,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种焦虑和匆忙中,生活在网络中,生活在电邮的交往中,所以,越是传统和少有的见面,越发显得珍贵。

快乐和轻松的氛围很快地散发开来,疲惫没能掩饰池莉的美丽。这种美,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成熟,是知识与阅历累积下来的涵养。她的浅灰色的毛衣,和她的轻柔细语,一起沉静地弥漫着温和与优雅。

从1987年的《烦恼人生》开始,池莉的名字与她的作品一起受各方面的关注,《池莉文集》、《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生活秀》……她的小说和电视剧同样走红,曾被称之为“池莉现象”引来一波又一波的研究。这一次,她用《所以》作为眼睛,缓缓扫视了40年的社会状态,甚至背景中有更早的历史,比如中国的公私合营时期。她个人已经洞悉这部历史,已经没有多少困扰,而且心里已经比较明白世事。但是许多人还是困扰的,还有许多人是无知的,尤其是更年轻的人。《所以》表现的便是大多数人的困扰。书名便体现了池莉的一个立场和姿态。面对几十年如此繁多的原因,所以我们就成为了现在的样子。“所以”这个词有一点玄虚,她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感受:怎么现在人都觉得惶惶的,慌慌的,急急的,乱乱的,那么不踏实呢?从这种感觉来说,玄虚的“所以”便是一种时代的客观的厚重。

一部二十几万字的小说,池莉用了三年时间,三年中,包括一次大胆的全部推翻,重新落笔。“三年来,前后写了几稿。最初构思准备的是三十或者四十万字,差不多都写了十几万了,感觉传统大长篇的文字方式太平面,不立体,不弹性,蕴含不丰满,阅读节奏太慢,当然,枪毙掉,重头再来。把自己退到一穷二白,然后铺开白纸,重新落笔,那感觉还是很悲壮也很勇敢的。”

《所以》体现了池莉对于中国女性的担忧。她说:“女性总是这么单纯和轻信,总是这么感性和认真,太容易受到损害了。女性永远都在寻找真爱,而真爱实在过于稀少,这是生活本身所存在的沉重主题。这个主题的永恒性与无解性,注定了它的辛酸和凄美,文学正是这种辛酸与凄美的不断吟唱,我喜欢这种吟唱。我喜欢一个女人在她内心需要的时刻,独自坐在藤椅里,阅读《所以》,长歌当哭。”作品中,池莉最大胆的创意和实践,就是启用符号。她把括号的意义无限扩大了。它已经不仅仅是注释,而是心理旁白,是感情冲动,是无法说出口的语言和行动,是记忆的瞬间点燃,是意识的超时空对流,是冒犯,是发泄。池莉说:“过去的我,最不喜欢阅读当中遇到括号,这一次把括号当做文字使用,我几乎都爱上了符号。当我写作到一半的时候,我欣喜万分,自己都特别爱读,一读括号,人物就特活,仿佛就站在眼前了。”

时代真的在变化。符号完全可以当作文字。这么使用之后,小说里头平面叙述的字数,有效地减少了一半。40年的跨度,一般要写四五十万字吧?当然,减少字数也许减少了稿费收入,也许减少了被人认为是史诗性大部头的可能性,但是池莉不在乎那些。“我在乎文字的创新与鲜活,在乎信息时代的文字变化特点。我认为文字的弹性与有效传达是文字的生命。”

在读者面前的池莉,真诚和坦率溢于言表。因为她知道,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完成的,而不是由作家自己完成的。“我的写作直言不讳。作为我的读者,你们一定要明白,一个作家能够这么客观地真实地剥去所有的大话,拂去遮蔽在我们真实生活上的泡沫,把真实的生活反映塑造出来,和自己的读者分享、咀嚼、理解,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做法,我非常乐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