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图书门槛莫降低

2007-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河南人民出版社 蔡瑛 我有话说

作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文明载体,图书被誉为“不朽之伟业”,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文化价值,是人类创新、进步的基石。不得诗书之训者,正如古人所言,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由是观之,图书是神圣的、令人敬畏的。无论是集先哲智慧大成的经典之作,还是撷外来文明之粹的“舶来品”,抑或是引领青少年疾进的启蒙读物,它们无

一例外地以图书特有的品质,熏染、泽被读者,为其打上一个个鲜明的精神胎记。

担荷把关之责的出版人,刊行具备图书之质的书稿,遏制水准不够者,是其工作的第一要义:书稿的“生”,功德无量;书稿的“死”,功不可没。

当下图书品种之多,印装之美,营销之广,让人目眩;但与之相伴,图书品质的退化,也让人揪心。以前,出书是了不得的事,现在却是平常的事。毋庸讳言,对大多数出版社而言,有这样一个“潜规则”:只要书稿无政治问题,内容再平庸、低俗,如能保证其一定的经济收益,即可出版。记得笔者在上大学时,系内一位具有相当声望的教授,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个八万多字的小册子,很是轰动,与当下一年出三四本书的“学者”相较,恍如隔世。

这类书稿大多是合作出版,以行业书、职称书、个人文集等为主,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力度乏善可陈,门类杂芜,有图书之形,而无图书之实。大量出版这类书,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更遑论出版社形成图书板块优势及出版风格了。揆度其目的,或为博得声誉,或为应付考核与评职称,或为谋利,或兼而有之,但有一个共性:图书短期内便“烟消云散”,可藏之书寥寥无几。这类书稿送到出版社,同时附之以资金,虽无益于文化赓续与发展,却可一路绿灯。出版人处理时大多只做简单加工,至于常说的调研、组稿、审稿、加工、审样、评论“编辑六艺”,似着力不足。有人说,书业外的资金制约了某些书的门槛高度,堪是入木三分。明知此类书稿不达标,出版人为何不拒之门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