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儿歌不再“灰色”

2007-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西湖口县委宣传部 郑文 我有话说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几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曾经伴随了几代人的童年,但现在这些经典儿歌已很少从孩子们口中唱起。取而代之的绝大部分都是港台流行歌曲,或者是根据古诗词和传统儿歌改编而成的“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广泛

流行,从很大程度上也说明孩子们有着很强的认可感。这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们因为缺乏对流行文化的辨别能力,一味地跟从“灰色童谣”。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是现实校园文化生态的真实写照。在惟分数论甚嚣尘上的驱使下,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被挤压了。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学生苦苦寻找情感发泄的方式。“灰色童谣”如同一抹灰色的阳光,让其眼前一亮,虽然不能得到温暖,但会带来一丝丝放松与快乐。

“灰色童谣”的流行虽然只是一种校园文化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灰色童谣”像是一面镜子,把目前我们的文化浮躁且非理性的一面照射进学生们的心灵中来。如一些影视剧中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改编”“戏说”“恶搞”等,如此缺少敬畏的对待传统文化不负责任的态度,传导给孩子们的是无休止的“娱乐情结”,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催生“灰色童谣”的文化背景。“灰色童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因而其对孩子们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会左右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好的童谣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棒杀“灰色童谣”,孩子们本身没有错。我们所做的就是应满足孩子在成长中对文化的需求,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应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属于儿童自己的新儿歌,另一方面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文化审美情趣引导,使孩子们早点从“灰色童谣”走出来,让健康向上的新童谣如同清泉一样流进孩子们的心灵,带给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