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在纽约家中不慎滑跌,伤及脑部,弥留多日,4月12日终于不治,享年84岁。
在冯内古特死后,大作家诺曼・梅勒充满敬意地将他
梅勒还说,冯内古特是“几代美国青年的偶像”。
戈尔・维达尔则对美联社表示,他本人与梅勒和冯内古特,是曾有二战服役经历的美国作家之最后遗存。
他说,冯内古特“富于想象”且“从不乏味”,一反战后文学现实主义的潮流。
汤姆・沃尔夫告诉《洛杉矶时报》,冯内古特“本该极为搞笑,却总有几分反讽浸透纸背,从而成就其不凡”。
《冰风暴》(The Ice Storm)的作者里克・穆迪(Rick Moody)说到冯内古特:“我喜欢他,是因为那种温文尔雅的厌世、热诚,以及喜剧色彩。”作家约翰・欧文(JohnIrving)则称,尽管冯内古特生性恭谦,其小说却从不循规蹈矩。
二战期间,他加入美军,赴欧陆与希特勒作战,在著名的突出部战役中被德军俘虏,关押于德累斯顿,在英国人对该城的毁灭性轰炸中幸免于难。“什么是地狱?我见过那东西,我就是从地狱里出来的。”在《没有国家的人》里,冯内古特忆及德累斯顿大轰炸时写道。
这一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观、文学观和政治观,他日后的绝大部分作品都与此相关。不过,直到1969年的《五号屠场》问世之前,冯内古特还被大多数人视作科幻小说作家,此书的出版令他一举成名,不仅获得严肃的社会观察家的声望,书中强烈的反战情绪,亦与当时风起云涌的校园反战运动相合,将他推上美国战后婴儿潮之青年一代文化领袖的高位。
他一直是响当当的左翼知识分子,无条件的和平主义者,或如我们过去习惯所称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年轻时受本国社会主义工会运动影响巨大,现在也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的成员及代言人,该组织的广告曾一度使用冯内古特的形象,以抗议政府有权检查公民在图书馆借阅记录的立法,申张阅读自由和表达自由的天然权利。因此,他更多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反恐为名,对外穷兵黩武,对内限制民主的布什政府。
在冯的老家印第安纳波利斯,刚好于年初定下今年为“冯内古特年”,邀他本月27日回乡演讲,门票早已一售而空,不想突闻噩耗。
“我们的心都碎了。”负责筹备此次活动的马里昂(Marion)县公共图书馆主管克里丝・凯罗(Chris Cairo)女士对美联社说。
我们注意到,在“冯内古特年”的官方网站(yearofvonnegut.org)上,首页延至数日后才被更新,冯内古特将发表演讲的喜讯,刚刚被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市长的悼辞所取代。
冯内古特被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和黑色幽默一派的代表人物而引介入中国,自1985年起,《五号屠场》已出版过数个简体中文版本。
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是出版于2005年的《没有国家的人》,在美国十分畅销。七故事出版社(Seven Stories Press)不久前宣布,此书精装本已售出22.5万册,平装本也销了17.5万册,对一位60年代起家的老头子来说,一本随笔集合共卖到40万册,实在是庞然大数。此书中文版于去年问世,但翻译相当糟糕,令冯的文采折损大半,亦使其黑色幽默每每到紧要处,终成不知所云。太可惜了。
来自作家的重大消息往往带动其作品的销售,即便这消息是死讯。在冯内古特死后,《五号屠场》迅速升入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榜的十甲,《猫的摇篮》和《没有国家的人》也进入了前四十位。
冯内古特如是说康慨 译
关于审查制度:
“经常有人让我谈谈审查制度,因为我的书《五号屠场》老被人从学校图书馆里扔出去。”
――《命运比死亡更糟》(Fates Worse Than Death)
关于逗乐:
“我还想说的是,幽默家大多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孩子,我做小孩儿那会儿,在我们家的晚餐桌上,能让我引起注意的唯一办法,就是逗人笑。”
――《圣枝主日》(Palm Sunday)
关于共和党,民主党:
“赢家被分成了假装打架的两伙,而输家是没有党派的。”
――《今日美国报》2005年的采访
关于美化战争:
“我曾经想写写我的战争故事,不管它是不是有趣,如果可能的话,也想试试看弄出点什么来。在《五号屠场》的开头,对那种过程,我写过一点:我把它看成是约翰・韦恩和弗兰克・辛纳特拉在表演。最后,有个叫玛丽・奥哈尔的姑娘,是我一个多年好友的太太,说,你们那会儿还只是些孩子。你们把自己装成韦恩或辛纳特拉那样的男人,那是不公平的,对后代来说也不公平,因为你们让战争看上去像个好东西了。”
――《圣枝主日》
关于男女:
“好吧,那我们就来说点有意思的吧。我们来谈谈两性。谈谈女人吧。弗洛伊德说他不知道女人想要什么。我知道女人想要的东西:一大堆能与之聊天的人。她们想聊什么呢?她们什么都想聊。男人想要什么?他们想要好多哥们,他们不希望人们老找他们的不是。为什么今天这么多人离婚?那是因为我们大都不再有大家庭了。过去男女结了婚,新娘就能得到多很多的人来聊,什么都能聊。新郎则能得到多很多的人,来讲蠢蛋笑话。”
――《没有国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