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阅读蒯因:唤起对论理的热情

2007-04-2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艳辉 我有话说
李艳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编审,哲学博士。策划编辑过的图书包
括《亚里士多德全集》、《康德著作全集》等。

蒯因是20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分析哲学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版了他的《从逻辑的观点看》等著作。从整体上检视西方当代哲学家,应该说,作为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存在主义两大流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蒯因和海德格尔在同一层次上,他们的地位和贡献都很大。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他们在中国哲学界的遭遇如何呢?我没有做过统计,不清楚学术杂志上发表的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各有多少。但我接触过不少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和学者,虽谈不上人人都爱海德格尔,但人人都能够就海德格尔说点什么,而对蒯因甚至整个分析哲学能够谈出些东西的人就不多了。还有的学者干脆说不喜欢分析哲学。何以如此呢?我曾经就这个问题求教于北京大学的陈波教授,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不管对于海德格尔或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有没有研究,是否读过他们的原著,只要看过一两篇研究文章,或者听过一两节课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体验随便扯上半个钟头,不必担心犯大错。对于严谨的分析哲学,不懂数学,不研究逻辑和语言,是不敢随便胡扯的。我猜测,分析哲学在中国遭遇这样的命运,恐怕不能仅仅怪中国的哲学学者数学功底差或者懒惰吧,其中会有更深的原因。

早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启超就比较分析了希腊思想之所长和先秦学派之所短。他把中国先秦学派的缺点归结为六条,用今天的流行语即“六宗罪”。其第一宗罪就是“论理思想之缺乏”。先秦学派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基因库,说中国学术在基因方面就有缺欠也许会遭到一些人的驳斥,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许多中国学者仍然不能唤起对论理的热情,不论在立论的文章中还是在学术争鸣中,不下定义,不做论证,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真正的交锋和交流,学术研究在低水平重复。

经过努力改变学术基因应该是可能的。说到底,这无非是一个做学问的方法问题。没有严谨的逻辑分析方法,生活体验再丰富,那也不是学问,更不是哲学。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需要补上这一课。阅读蒯因的著作是学习逻辑分析方法的有效方式。《蒯因著作集》进入学者书柜,摆上图书馆书架,不是我们翻译出版的最终目的。如果有一些学者能够通过阅读蒯因而潜移默化地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我国的学术面貌或许为之而改变,则善莫大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