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五月份,或许前有全国书市后有漫长暑假的缘故,都是国内书业的“井喷”季,无数新书纷至沓来,像是为将至的炎炎夏日送一份精神层面的清凉慰藉。就算做个苛刻读者,也总有不少好书涌入眼中――《退步集续编》继续陈丹青的犀利锋芒,《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呈现郑也夫对消费社会的理性旁观,《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
“百家讲坛”系列图书仍是时下图书市场的热点,易中天、于丹热度未减,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又携其《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迅速登上各大图书排行榜前茅,他的讲述与解读更多一些学术气,该书编校水准似也更严谨,加之人民群众的国学饥渴仍待滋润,畅销便成必然。于丹一红,陆续出现多种打着批判旗号跟风的书,此时北大学者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的出版尤其令人惊喜,厚重的古文、简帛、考古功底使他对《论语》的解读在个人化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权威性,而他出了名的漂亮文字与精深学问则让这本近30万字的书读起来流畅又回味悠长。科学与哲学,同国学一样玄妙高深,又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者陈嘉映用哲学家的视角在《哲学科学常识》中尝试着论及二者的关系,既有宏观论述也不乏具体分析,未必易懂但至少好读,广大读者在追逐《论语》、《三国》之外不妨找来一读。
故土难离,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无从割舍。特别是作家,纵使离乡千里,仍会从往事中源源不断获得灵感。山西作家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里那些人物、故事、语言所表现出的纯正雁北风情,无疑来自他的乡土记忆,这些只属于他的记忆化成小说却可以促成他逐渐摆脱寂寞,感动更多的人,因为书中直指的生存与欲望是人性的相通之处。同样沉浸在乡土情结中的山西作家李锐,则和妻子蒋韵用重述神话实现了一次对传统的回归,他们用文字徜徉在对千百年的白蛇传的全新讲述中,《人间》的特别之处是结构,最打动人的却仍旧是普世的爱憎。去年的诺奖热潮已过,《伊斯坦布尔》带给我们心平气和阅读帕慕克和他的故乡的机会,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在,辉煌与苦难,都镌刻在他心底,书中诗意文字与黑白影像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这几年,著名时政作者凌志军的每一本新书都能产生不小的轰动效应,《中国的新革命》也不例外,这是他花费三年时间,采访与中关村相关的官员、企业家等近300位各色人物,几易其稿才完成的时政大作,书中透视中关村发展中的是非成败,对具体事件和人物有着详实鲜活的描述,笔触生动,波澜壮阔,通过二十多年来中关村的发展变迁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起伏得失。凭《大趋势》赢得声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这本最新引进出版的《定见》中,则用多个实例告诉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人如何平定心绪,从海量信息中去芜存菁,最大程度预测这个世界的走向,进而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关于解开心结调整情绪,奈斯比特的著作固然有其效果,台湾禅者林谷芳则以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方式来平复人们内心的焦虑,《千峰映月》是他品读禅诗的文字,淡定隽永,一句诗一幅画一段公案都可以引发对于生命境界的思考,以禅宗文化为纸绘出心底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