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王朝历史的回归

2007-05-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特约记者 府宪展 记者 余传诗 我有话说

本报讯 继俄藏、英藏的有关西夏文献出版后,5月11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联手推出了4巨册的《法藏敦煌西夏文献》,至此,有关流失于海外的重要民族文献之一的西夏文献基本全部“回归”祖国。

据了解,西夏文文献资料的发现,一开始就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法国国

家图书馆收藏的西夏文文献是伯希和于1908年3月在莫高窟P.181号窟、即今敦煌研究院编号464号窟发现的西夏文刻本和写本,因而不能沿袭英国的收藏称为“黑水城文献”。这些材料和1914年俄罗斯奥登堡考察队所获敦煌材料,以及近年敦煌研究院北区清理所获材料互为关联,而与黑水城出土的即英国所存材料是完全不同的来源。所以出版《法藏敦煌西夏文献》,首要的意义是把莫高窟北区的西夏文文献收集完整了,形成科学研究的完整的材料基础。

西夏文文献的大规模集成性出版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于1996年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2002年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出版了《英藏黑水城文献》斯坦因收集品。虽然日本还有少量收藏,其主要为灵武出土的《华严经》等,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是同一来源。因此此前流失海外的最后的最主要的西夏文献藏品就只剩下法国伯希和的搜集尚未出版。

此次出版的法国收藏西夏文文献,其学术价值十分值得重视。从内容上来说,有各种写本、印本的佛经如《华严经》、《二十一种行》和各种发愿文,有十分精彩的版画作品,有社会文书等。从书籍史来说,有写本、雕版刻印本和木活字本等。其间几十件木活字印本,特别是未曾公布的一件文献,显露出活字底座的方角印痕,以及字行间嵌条的印痕,无可置疑地勾勒了西夏活字印本的一般特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