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被意外打断了,会接近哪些书?我病了,休息了几个月,有几本书就映入我的视野,把我一次次从困扰中拖出。读到它们,应该说是我的福分。
彼得・圣吉据说是西方管理学大师,不过他更醉心于东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我喜欢的导演,他生于不丹,12岁学习佛法,13岁被影像吸引,转而成为电影人。有着传奇经历的他,拍起电影来自有特殊韵味。《小喇嘛看世界杯》中,稳健慈祥的老和尚最终与小和尚们坐在一起观看世界杯的电视转播,这温馨一幕每每看来都有一股祥和、喜悦的生命之流在心底涌动。看过他的电影,再来读他的书,特别有意思。这本《正见:佛陀的证悟》(姚仁喜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一版,25.00元)读起来就像看他用平行蒙太奇拍出的一部片子。两千年前净饭王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的修行历程,与现代人的生活相应着前行,随时让我们发现自我的迷失。或许是电影太先入为主,我读他的书,脑中常萦回着片中老和尚的形象与语气。
“牛角那么小,密勒日巴怎么钻得进去?”这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书中最有趣的例子。像是最玄妙最不可思议,却特别能突破常人的思维边界。他提醒你,物质的外貌因缘和合而成,改变了某一点,就可能整体改变。所以岂止是密勒日巴可以钻进牛角,宇宙也可以放到一颗原子上,“如果你能不执著于无条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的话。
很棒的道理,我在另一本讲禅诗的书《千峰映月》中也得到印证。林谷芳先生是我相识十年的老师,他总让我看到生命不被拘泥之处。《千峰映月》的篇章最早在台湾报章上连载,现在结集成书。反复重读,有一种被豁然打开的爽透感。以我读中文系的经历与见识,这些书中被提及的禅诗的确少被文学史、艺术史介绍,面对这样的落差,林先生的解释是:“行者站在体践者的立场,对许多超越的生命层次,认为是可以实证的,艺术家则视为哲理或想象的世界。”“禅诗无碍”,好的禅诗并不着意于诗技巧的锤炼,但那种“独坐大雄峰”的朗然境界,却的确只有体践者才能传达得如此如实而又有气魄。
我读《千峰映月》中的禅诗,回想南怀瑾的谈话,思维常会跳回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书中的例子:“密勒日巴能不能钻进牛角”?我以为,这三本书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也知道,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然:思维的格局,决定生命的格局。
《千峰映月》,林谷芳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