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news

2007-06-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崎川 我有话说

《钢琴课》导演将拍济慈的爱情悲剧

约翰・济慈与芳妮・布兰尼(FannyBrowne)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罗欧与朱丽叶逊色,莎翁笔下的这两位情人已被拍成了多部电影,但这位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的爱情悲剧却迄今未有电影问世。今年9月,奥斯卡奖获得者,《钢琴课》(ThePiano,1993)的导

演简・坎皮恩(JaneCampion)将把这段为浪漫主义诗歌带来大量经典名作的爱情搬上银幕。片名《明星》(BrightStar),由英国演员本・威士肖(BenWhishaw,曾主演过《威尼斯商人》,2004,《香水》,2006)主演。这其实是继《成为简・奥斯汀》(BecomingJane,2007)与《波特小姐》(MissPotter,2006)之后又一部关于英国作家的电影力作。

电影将讲述济慈如何在19世纪初的一天看到邻居芳妮在伦敦北面的汉普斯特德的家中花园里散步,便一见钟情爱上了她。这段爱情激发他写出了英国诗歌史上一些最美丽的诗行,如《明星》(BrightStar)。两位情侣在1819年的10月份私订终身。然而,诗人不久后即患肺结核,不得不离开英国到地中海边疗养。他从此再也没见到自己的爱人,并于1821年2月在罗马英年早逝,年仅25岁。他最后一首诗题名《致芳妮》(ToFanny)。就在临终前夕,他写信给朋友说:“一想到我再也见不到她了,就像夺走了我的命。我多么希望能葬在她生活的地方。人心竟能忍受此等磨难让我惊诧不已。”济慈死后,芳妮为他哀悼三年。虽然后来结婚,但从未取下诗人赠予的戒指。

校园自杀频发,印度对学生进行电脑“宵禁”

印度的七所顶尖理工学院(IndianInstitutesofTechnology)十几年来培养了大量世界级的计算机“神童”进入IT行业。然而,其中的一所即孟买理工学院眼下的措施却暴露了印度高科技精英的黑暗面:该校在校园发生多起自杀事件后限制学生上网,目的是让他们更多地社交。据说,这个学院大致有5000名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博客、共享文档与网上电影,结果他们不是上课迟到就是打瞌睡。因此,校方对13处学生公寓施行从晚间11点30分到12点30分的网络禁用令。有一项调查显示,公寓开放自由上网期间,学生参与运动、文化及其他课外活动的数量锐减,大多自闭在房间里。校方认为,若对烟、酒及其他禁用物发布禁令合情合理,那么就没有理由对控制网络的使用大惊小怪了。

上述七所印度理工学院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但同时学院的课程难度、竞争强度与校园的苦行生活也是远近闻名。在过去的五年中仅孟买学院已有九例自杀成功与十几次自杀未遂事件发生,据分析来自同学与父母的压力以及过度的上网是其中主要原因。现已有多所学院正在考虑实施类似的禁令,同时想方设法让学生从电脑里摆脱出来。德里理工学院就通过组织研讨会、智力竞赛晚会与文化节,力图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当然,也有学生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自己的生活就应该由自己做主。看来,自律才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阳光能带来幸福?

丹麦是个寒冷的国家,但在欧洲却是人民最感幸福的地方,而地中海国家人民的幸福感最低。以上是最近剑桥大学“欧洲社会调查”得出的结论。本次调查把幸福指数分为一至十个等级,结果北欧国家名列前茅,丹麦8.3、芬兰8.1,但意大利、葡萄牙和希腊分数垫底。研究者指出,幸福的关键在于以下因素:可靠的朋友、和睦的邻里关系与稳定的工作以及民众放心的国家机构,如政府、警察和君主制。这次调查完全打破了关于“地中海沿岸阳光充足地带”人民最幸福的神话。丹麦的政治也许对有些人来说乏味,却得到了其国民的喜欢。他们有很高的GDP,失业率低,热衷于皇家,对2004年王子与澳大利亚的广告业高管玛丽・唐纳德森的浪漫婚礼尤感兴趣。以上因素均促成了哥本哈根地区是15个欧盟国家180个地区中最幸福之所在。该地区的一位旅行社董事长指出:“我们是一个小国家,在经济上贫富差距不大。再说,这也不是个官本位、论资排辈的社会,个人要做出决定相对容易。”本次调查的数据还显示妇女总体上比男士、年少与年老者比中年人、本地人比外来人要更幸福些。

“奈费尔提蒂王后”能否回家访问引发埃、德博物馆争议

古代世界的美妇总是有些危险。特洛伊城的海伦引起千帆征战,而今面容娇好的奈费尔提蒂王后又成为了德国与埃及之间博物馆之战的导火索。这尊有着3400年历史的埃及太阳王Akhenaten(1379-1362BC在位)王后的半身彩色石灰石雕像,在1912年由德国考古学家LudwigBorchardt(1864-1938)在沙漠里挖掘出来后就一直留在德国人手里。它当年被从埃及走私出去,现成为了柏林博物馆的一件镇馆藏品。目前,埃及人想让它重回故里,若不能永远留住它,也至少要暂借它来为2012年开馆的新“埃及大博物馆”添彩。埃及文物古迹最高委员会的秘书长发话说:“若柏林的埃及博物馆不予合作,那么就会有麻烦。我们将会让这些博物馆日子不好过。”然而,德国的一位高级官员却以塑像太脆弱不能搬动为由婉言谢绝,并说:“奈费尔提蒂并非大众明星,想走就走。”柏林埃及博物馆的馆长直言奈费尔提蒂无疑是德国的财产,说:“她是在1920年由当时负责Borchardt考古挖掘的詹姆斯・西蒙捐献给国家博物馆的。这尊塑像已经世界闻名,在某种意义上说她已不愿呆在埃及。她成为了异域如何能融入社会的典范,她属于这里!”但那位埃及的秘书长决不退让,发出了最后通牒:“若他们拒绝我们的让塑像在埃展出三个月的请求,那么我们将永不在德国举办文物展览。”据埃及的说法,德国人是担心一旦让奈费尔提蒂王后回家,就永远要不回来了。2003年,柏林的埃及博物馆让艺术家把半身像安装在一个几乎裸体的青铜女身上,并拍成录像准备参加两年一度的威尼斯现代艺术节。这种对奈费尔提蒂的亵渎引起了埃及文化官员的愤慨,并发布了对德国人来埃及考古的禁令。德国人终于屈服,没让录像带出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