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黛・魏森冬克夫人画像;
对瓦格纳歌剧感兴趣的人,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词汇:“瓦格纳难题。”这个词汇是音乐史家用以概括瓦格纳歌剧中
瓦格纳青年时代的三出浪漫歌剧,都借助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这种“瓦格纳难题”。它们是《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和《唐豪瑟》。我们单说说《漂泊的荷兰人》。
主人公是个驾驶鬼船浪迹在海上的荷兰人,他曾经向魔鬼吹嘘,不论海上风暴多么大,他都能绕过某一个险峻的海岬。魔鬼听后便诅咒他终生在海上漂泊,直到世界末日。这个遭天谴的荷兰人,每七年才能得到一次登岸机会,只有找到一个真心爱他,永远忠诚于他的女人,才可摆脱终生漂泊的命运。剧本故事开端恰值一个七年过后,他和他的鬼船来到一处挪威港湾,爱上了挪威船主达兰特的女儿森塔。这姑娘早就知道这个荷兰人的故事,她下决心抛开从前的男友,用自己的爱去拯救他。当这荷兰人来她家求婚时,适逢姑娘的男友艾立克在指责她背叛对自己的爱。闻听此言,荷兰人大为失望,他认为既然森塔不忠于从前的男友,也未必能忠诚于他,娶这样一个女人,还是拯救不了自己。于是荷兰人下决心回到船上,重新扬帆出海,无论森塔如何表白自己的爱情和诚意,荷兰人终不回头。森塔为了表示自己爱的诚心,纵身跃入大海……荷兰人爱森塔,森塔也爱荷兰人,结局却不能终成眷属。这就是所谓的“瓦格纳难题”。剧情结尾的时候,两个主人公拥抱着从海上冉冉升起,这幻象只是作者的浪漫主义理想而已。
瓦格纳歌剧里这种既爱,又不能爱,爱不成的“难题”,其实也是他自己生活中的难题。瓦格纳在音乐上出道之前,曾经疯狂地爱上过维尔茨堡剧院的女演员弗丽德里克。她是一个生得小巧玲珑,有一双含情脉脉的黑眼睛和明显意大利血统的女孩儿,她已经有了男朋友,是本剧院乐队一个规规矩矩的双簧管演奏员。瓦格纳与女孩儿来往一段时间之后,终因难以取代那位双簧管演奏员,而中断了他那情意绵绵的追求。
类似这样既爱,又不能爱,爱不成的感情纠葛,瓦格纳在流亡年代还经历过多次,其中与玛蒂尔黛・魏森冬克夫人的爱情冒险,更为浪漫,也更为荒唐,不仅引发了家庭纠纷,还直接导致了他与敏娜婚姻的破裂。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扮演着路德维希和马尔维娜・施诺尔夫妇
瓦格纳流亡瑞士期间,在苏黎世结识的朋友当中,有一位德国富商奥托・魏森冬克。这位富商为人直爽大方,很快成了瓦格纳的“艺术施主”,不但出资帮助他举办“瓦格纳音乐节”,还十分慷慨地资助他的日常生活,甚至安排他居住在自家别墅领地的小房子里,以躲避城市的尘嚣。魏森冬克的年轻妻子玛蒂尔黛不仅天生丽质,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很有音乐天赋,喜欢德国后期浪漫派诗歌,自己偶尔也写诗。瓦格纳曾经把她写的5首并不怎么像样的诗谱成曲子,日后成了创作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的音乐素材。瓦格纳迁入魏森冬克家别墅领地的小房子以后,过上了安定生活,非常“感谢这家好友的热心关怀”,他在给音乐家朋友李斯特的信中称:“好心肠的魏森冬克是我最大的恩人。”自此以后,瓦格纳便经常出入魏森冬克家。敏娜因有心脏病常去外地疗养,奥托・魏森冬克也常在外面经商,瓦格纳与玛蒂尔黛有充分机会,发展他们的暧昧关系。在他们的恋情中,主动的是玛蒂尔黛,瓦格纳只是一个被征服者。
瓦格纳这一次婚外恋,并没有失掉理智,他要在享受玛蒂尔黛高尚爱情的同时,又不离开善于操持家务,让他在舒适生活中从事艺术创作的敏娜。但是,这种婚外恋不可能使两个家庭相安无事。事实上,他经常出入魏森冬克家,总是令这家主人“心神不安”。只是由于奥托的宽容和克制,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十分得体,才未给这个家庭带来不幸。敏娜却不是个“省油灯”,她一边谴责她的丈夫,一边与玛蒂尔黛展开了明争暗斗。有一次,敏娜买通魏森冬克家年轻花匠,截获了瓦格纳给玛蒂尔黛的情书,瓦格纳在信中用诗人的语言表达对玛蒂尔黛的爱慕,说他只要看见玛蒂尔黛“那双奇妙而神圣的眼睛”,便像“沉浸在碧波”当中一般,他还约玛蒂尔黛趁着天气宜人一同去花园散步。敏娜借机找到玛蒂尔黛,警告她不要与瓦格纳保持那种不谨慎的亲密关系。敏娜的激烈言行伤害了魏森冬克一家的感情,他们表示不再与瓦格纳一家来往。事情闹到这个份上,瓦格纳十分为难,于是他安排敏娜去外地疗养,试图趁她不在家的机会,与魏森冬克一家修复旧好。
然而一段料想不到的小插曲,打碎了瓦格纳的算盘。敏娜疗养回来时,佣人送了她一个花环表示欢迎,敏娜索性把它挂在家门口,向玛蒂尔黛示威,表明自己回到家来,不会忍气吞声。玛蒂尔黛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事情终于闹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瓦格纳决定离开苏黎世,安排敏娜处理完财产后返回德累斯顿。瓦格纳去了意大利威尼斯,在那里他创作了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瓦格纳在自传里闪烁其辞地说,正是他与玛蒂尔黛的这段恋情,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样说来,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那段既爱,又爱不成的故事,该是瓦格纳与玛蒂尔黛这段恋情的缩影了。对于这个问题,音乐评论家和音乐史家做过许多天马行空的引申和评论,孰是孰非,皆可备为一说。
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描写了一个不该发生的爱情故事。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的爱情,是他们所面临的政治现实和社会习俗所不容许的。一方面,伊索尔黛嫁给国王马尔克,是一种政治性的结合,是爱尔兰和康沃尔这两个敌对统治家族借助联姻实现和平的手段,破坏这样的婚姻,无疑于犯罪。另一方面,马尔克是特里斯坦的舅舅,又是他的国王,特里斯坦是奉命去迎亲的,理应尽职交差,而他爱上未来的舅母和王后,既为伦理规范所不容,也违背骑士的荣誉观,他不仅践踏了国王的名声和荣誉,也丧失了一名骑士对国王尽义务的忠诚。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黛在互相爱着的时候,他们的内心里就一直承受着爱与罪、幸福满足与良心责备的折磨。特里斯坦爱上伊索尔黛,这就背叛了马尔克,如果他对马尔克保持忠诚,就必须放弃自己的爱情,这样他就又背叛了曾经救过他的命,如今深深爱着他的伊索尔黛。若是他执意忠实于自己的爱,他便背叛了国王,即他的舅舅。特里斯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个无法解决的困境,出路只有一条:死亡。这种良心责备是导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黛爱情悲剧的内在原因,这说明他们在追求幸福时,尚无力挣脱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的束缚。相反,愿意慷慨地放弃自己的新娘,成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爱情的国王马尔克,倒是表现了冲破传统习俗和道德规范的精神。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黛》这出歌剧,从创作到演出,始终伴随着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扮演特里斯坦的演员路德维希・施诺尔在1865年首演四场累死以后,与他同台扮演伊索尔黛的妻子马尔维娜・施诺尔,经不住丈夫猝死的打击,精神突然失常,她给瓦格纳和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连续写了许多封情书,一时之间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成了这出歌剧演出史上一段引人注目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