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2007年7月4日第一版发表李景端《图书装帧必须确立节约意识》的评论之后,业内外人士对这个话题均十分关注。不少人认为,随着经济实力及印刷技术的发展,我国图书装帧水平也有了迅速的提高,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成绩是明显的。但是,在图书装帧上也存
在一些值得警惕的不好倾向,诸如不顾读者需要,过分追求豪华;装帧虚假浮夸,内容拼凑注水;设计贪大求怪,无视节约环保,等等。图书装帧的优劣,是出版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图书装帧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它既反映出版人的审美情趣,更承载着出版人的责任、品位和良知。为了交流对当前图书装帧存在问题的不同看法,消除在图书装帧认识上的误区,警惕和克服正在滋长的不良倾向,本报特辟专版欢迎讨论。
关于慎用大开本,少用薄膜书封的倡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外国文学出版委员会
近几年图书装帧存在着过分追求豪华的倾向,其结果既加重了读者负担,又浪费了社会资源。图书盛行大开本,并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还有许多书刊,不问厚薄,都添加了一层薄膜书封。据了解,大多读者,也包括不少书店销售人员,对大开本及薄膜书封,并不欢迎。为了促使图书装帧的理性回归,倡导装帧设计多元化,特别是呼吁大力节约纸张及造纸资源,人人都为保护环境尽点力,谨向出版界及相关部门提出如下倡议:
(一)图书是精神产品,其包装必须从属图书内容。图书装帧,既要考虑装帧美学及市场营销的要求,也要考虑读者实用的需要,还要考虑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要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节约意识,贯彻在设计造型、确定开本、选择用材等装帧的每一环节。不攀比,不跟风,共同创造理性设计、装帧美观又节约的健康氛围。
(二)提倡图书开本多样化。要按内容的需要设计开本,不要一窝蜂都去追逐国际大32开本、小16开本、乃至更大的开本。只要创意新,小开本同样有大市场,关键在于装帧有自己的特色。
(三)图书装帧也要讲诚信。要摒弃格调低下的封面,拒绝任意加大字号和行距,文字不够空白凑,以及滥加插图,文图背离,侵权用图等对读者不负责的做法,反对用“注水书”欺骗读者。
(四)控制使用图书装帧的附件。必须根据图书特色的需要,从严配置图书的配件。可要可不要的书腰、书签、夹页、封套等,宁可不要;确实必须的,也要注意简约,保证艺术质量,切忌跟风炒作、为加附件而加附件。当前特别要重视,广加薄膜书封给出版成本和环保带来的负面作用,除特定图书确需加封透明薄膜以外,一般书刊没有必要加,至少要尽量少加。
(五)呼吁造纸部门,不要只热衷生产国际大32开本、小16开本这种大规格的纸张,必须兼顾各种小开本书用纸的需要,并通过价格杠杆,抑制大开本书用纸过热的倾向。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际“绿色”造纸新技术,节约资源,加强环保,共同为建设节约型出版而努力。
必须刹住图书装帧奢靡之风■程孟辉
近读资深出版家李景端先生《图书装帧必须确立节约意识》一文,不禁触发诸多联想。李文针对当前我国出版界(乃至更大的领域)在装帧包装方面存在的弊端,列举滋生奢侈的表现,指出无视浪费的潜在原因,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思。在出版改革迈向深入的阶段,就图书装帧问题展开讨论,澄清认识误区,刹住奢靡之风,这对于提高出版人的专业素质,促进建设节约型出版,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都感觉到,在出版业存在一种令人既反感又困惑的无奈现象――装帧盲目豪华或超豪华的现象越来越厉害。市场上许多图书,封面设计与内容脱节,乱用插图,画不对题,无顾忌地缩小版心、加大字号、扩大字距和行距,文字不够插图凑,大开本多空白,注水图书定价高。像传授知识的少儿读物,本来应该给儿童提供更多更充实的图文并茂的内容,但现在不少儿童读物,不是开本过大,就是封面过厚,页数偏少,花里胡哨的外表背后,不少是东拼西凑炒冷饭甚至剽窃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庄重严肃的学术著作,也赶起时髦,在封面和封底上披上了“奇装异服”,有的还在书中某个部位硬生生地插入了“媚美无限”的题图或画照。学术著作,适当加插一些图片,这对于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是有好处的,但必须反对那种一味为了商业利益、而刻意用不适当的豪华包装来抢读者眼球的商业欺骗。
诚然,在出版业市场化运作程度日益强化的今天,出版者自然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但是作为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还有比这更重要的考虑因素,那就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我们奉献给读者的,应该是价廉物美的美玉和明珠,而不是那些表面精美豪华、实际内容空泛、定价又昂贵的平庸伪劣图书。有良知的出版人,必须时刻牢记诚信求实,这既是职业道德的自律要求,更是建立信誉、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前些日子,我在北京一家大型书店里,就看到有相当数量的图书,涉嫌利用图书装帧做手脚欺骗读者的事实或倾向。别以为书中滥加图照,反正无需支付稿酬或版税,甚至因加大篇幅扩大了码洋而得意。须知这种“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丢掉的不仅是诚信,而且已滑到了侵权的边缘。广大读者和市场,是我们的工作及其衍生物――图书――的最好评判者。图书装帧绝不单纯是个技术性问题,因为它还凝聚着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我们应该对得起读者和社会,要在出版业甚至更广大的范围,倡导崇尚科学、理性、诚信、节约,以及恪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当前尤其要刹住图书装帧奢靡之风。我们期盼并坚信,经过全体出版人的共同努力,明天出版业的天空将会变得更加洁净和晴朗。
图书装帧也要体现诚信■陆元昶
我喜欢书,也喜欢逛书店。近来置身书店,发现图书采用大开本,已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狂潮。随便一本什么书,都是厚厚一大本,比当年的“毛选”还要气派得多。如果说,偶尔出几种大开本的书,还能显示出“与众不同”,那么像现在这样,大家都是大开本,又怎能起到“吸引读者的眼球”的效果呢?
如今的大开本书,号称是“国际大32开”,甚至“小16开”,好像国际上都用这种大开本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国外很多有名的出版社,如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弗拉马利翁出版社,意大利蒙达多里出版社等等,几十年来一直就是以出小开本书为主,它比我们以前的小32开还要小,这样的小开本,丝毫也没有损害这些书的真正价值。
翻开大开本书,常常发现区区几万字,用大字号稀稀疏疏地硬撑成一本大书;有些书,空白空页特多,环衬、夹页、扉页一层又一层,还要外加书腰、书签、书目、记事本等许多附件。还有不少书加了许多插图,猛一看真是抢眼,其实大多图文混排,插进的图与文字内容毫无关系。我买过一本外交家的传记,里面的图片基本上与传主没有关系,都是拼凑的大路货,看到书里混进这么多不相干的图,真叫人感到不舒服。这样的大开本书,内容并不多,纸张却用了不少。读者花钱买书,买的是书里的内容,而不是书中膨胀出来的纸。
硬撑大开本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只顾增加图书码洋,不考虑读者真实需要。以前有一套英语教材,名叫“Essential English”,上个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人都知道这套书,小32开,4册,两三元钱一套。阅读携带、都非常方便。现在可好,有出版社把它改成了16开的《精萃英语》中英文对照本,一套4大本,每本50多元。这套书是英国人为非英语国家的人学英语而编写的,本来只要凭一本小型词典就能直接看懂。现在把读者未必需要的东西硬塞了进去。开本大了,书价翻了又翻,一套要200多元。这样做,难道是为读者着想吗!
膨胀纸张也好,滥加插图也好,硬塞读者不需要的也好,对读者而言,都成为注了水的书。这种做法,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实际上构成了对读者的欺骗,是出版社诚信缺失的表现。
再从环保、节约来看,滥出大开本书,浪费纸张,增加污染,显然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图书装帧作为出版的一项重要环节,切不可跟风浮夸,务必讲究实用,体现诚信,提倡节约,多向读者奉献优质价廉、美观实用的好书。
市场是导向,美编也无奈■任珊
作为美编,我们当然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说实话,每次接到封面设计任务,我都是先了解书稿的内容,注意它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色,还要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尽力设计出自认为与书稿内容相称的最佳装帧。问题是,在图书装帧上,现在许多出版社强调的是市场导向,什么美观、轻便、节约都是次要的,能卖钱就是硬道理。于是图书装帧的取舍,往往要以策划责任编辑的意见为主,近来更发展到,营销部门对图书装帧有一票否决权。美编认为再好的设计,只要营销部门不中意,就得改,甚至被“枪毙”重来。这种事例我碰到好多次,相信其他美编一定有同感。
每逢举办书市和图书博览会,领导都会安排我们美编前往参观,表面上让我们去取经,实际上是要我们去观察图书装帧的时尚风标,领悟市场的导向。看到人家有什么奇异包装,特别是哪本畅销书的另类怪招,回来盲目就学。这几年,图书装帧的豪华风,以及滥加图照、一味追求大开本、添加透明薄膜,等等,都是这样跟风蔓延起来的。出版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需要的,但不能片面理解。市场导向的本质,应该是适应广大读者的真实需要,而不是去迎合某些人炒作起来的一时气流。带头时髦的人,也许能抢到第一块蛋糕,而盲目跟风的人,一旦风向转了,只能自背包袱认倒霉。
对于那些因跟风、攀比而提出的图书装帧,因为用材要求高,印刷工序又要增加,有时纸张规格不符,还必须裁下纸边才能搞大开本,多投入未必带来多产出,作为专业美编,对此也并不赞同。但在当前的体制下,美编的话语权太薄弱了,在装帧浮夸风面前,不少美编往往显得无奈。克服之道,我以为,第一,必须明确美编是图书装帧的第一责任人,美编除了要提高美学素养外,还要懂书,懂市场,懂成本。拒绝跟风,勇于做不随大流的、冷静的反潮流人。要加强与责编的沟通,凝聚共识,突出自我特色参与市场竞争。第二,对图书装帧,应实行民主决策,对待美学学术问题,不能实行一票否决权,要充分尊重美编的话语权。第三,建立图书装帧成本的论证机制。逐步推行图书装帧预决算审核程序,制定装帧节约的奖励政策,并把重视图书装帧的节约,列入对出版社领导业绩的考核指标。
小书也可人■周丽华
日前李景端先生撰文,呼吁抑制图书装帧盲目求大求奢的倾向,还提出出版业要重视节约资源和环保。文中许多见解,令同样身在此山中的我,深有同感。
图书开本扩大化的倾向,早几年就存在,近来表现出蔓延愈烈的趋势。前不久,我买了一本闲时阅读的趣味书,封面和内容都不错,但令人感觉不爽的是,它用了16开硕大开本,非得双手撑起或者放于桌上才能翻阅。内中图片也不清晰,大开本无疑增加了这种模糊度。盛行大开本的表面原因,可能出于一些出版人“土豪式”的审美心理,认为大开本才够大气,并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而内心深处的原因,则是不少营销人员认为,在泡沫太盛、结构紊乱、一年二十多万种良莠杂陈的图书市场里,要靠个头大、着装花哨,才挤得过别人;似乎只有在图书装帧上显出气派,才是书本的生存之道。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去年译林社出版了一本文艺书《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该书的责编,如何设计开本装帧,我是经过琢磨的。此书作者没什么大名气,但译本上市才一年,销量已近二十万,成为近年来翻译文学中并不多见的一本持续畅销书。回顾当初在设计开本时,有人主张搞大开本,多次对我说:“小开本容易吃亏,插在书架上会被别的书淹没了。”而我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体会,认为装帧设计首要的原则,应该是它的审美和实用价值。一本书的装帧,只有与内容相得益彰,做出自己的特色,其效果才能保持长久的视觉吸引力。小开本只要能突出特色,有时在众多大开本中,更能显示出异军突起的效果。所以,图书开本绝不能一刀切,应该因书制宜才是。
考虑到《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者是女性,内容也是讲女性的故事,文字更是抒情、优雅,篇幅也不大,是一本风格比较纤细的书。原版就是采用细长小开本,如果译本赶时髦采用大开本,那好比一个关中大汉,拿了红牙板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效果肯定错位。于是,我否定了用大开本。又考虑到原版那样细长开本,不便于翻阅,就改成细短的小开本,再配上简洁的构图,浅黄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新、轻巧的感觉。后来的销量和读者的评价都印证了我的想法。在豆瓣网上,许多网友称赞它为“美丽的小书”。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像江苏古籍出版社的小开本丛书《小说轩》、《诗词坊》等,除内容好以外,也得益于轻巧、朴实的装帧而受到读者的欢迎。近几年,我常常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见到一些非常好看的国外小书,都是大牌出版社的经典系列,面貌几十年不改,既节约又出彩,价格也相对低廉,心中十分艳羡。足见小书也可人,重在下功夫。
花花绿绿眼缭乱 大方得体最相宜■王善义
作为一名书店营销人员,少不了天天与图书打交道,而我们对图书的第一印象,往往又是图书的封面装帧,所以我们对图书装帧,当然是十分看重的。改革开放以前,书店陈列的图书,纸张粗糙,色彩单调,那时强调宣传任务,很少考虑吸引读者。如今变化大了,书柜上摆的图书,真是五花八色,相当抢眼。目睹我国图书装帧的飞跃发展,真让卖书人倍感欣喜和自豪。不过,近几年豪华书、特殊包装书、大开本书、特大开本书越来越多了,装帧材料也越来越讲究。对这种现象,听说有不同的争议。对此,我也想说两句。
图书装帧是图书的包装,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包装,无疑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三分货,七分装”这句话虽有点过分,但它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现实。人们常见,某些商品就因为改善了包装而扩大了销路。也确实有一些图书,也是由于改变了装帧才使滞销变长销、乃至畅销。如今的图书装帧,不仅具有原始的实用价值,更承载着审美趣味变化、印装技术进步、体现时尚符号、以及竞争心理取胜等诸多因素。图书装帧必须与时俱进。为了面对市场,图书装帧在构图、色彩、开本、附件上勇于实行标新立异、乃至某种超前的做法,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只要不违反法规,生产者有经济承受能力,就让它去接受市场考验吧。市场是无形的裁判,再豪华的装帧,只要有人买,怎么禁也禁不住;反之,一旦读者厌烦了,大开本吃不开了,你不说,它也会缩手退潮。
当然?,图书是精神产品,跟一般商品不完全一样。我们还要讲社会效益,讲品位,讲道德,讲导向。近来出版界好像什么都时髦“大”,出版社要“造大船”,搞集团;一边售书网点在减少,一边却积极建“大书城”、“图书中心”;书店不限于卖书,要建成“大卖店”,用的、玩的、吃的什么都卖;至于图书装帧,也流行大开本、特大开本,等等。前面讲过,根据市场需要,图书当然可以采用大开本,但是,任何事都要有个度。不考察真实需求的跟风求大,到头来也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从我多年卖书的体验,图书装帧的“度”在哪里?我认为,就在大方、得体四个字。去年有一位读者到我们店,要买香港版季羡林的《病榻杂记》,我答没有香港版的,并向他推荐内地版的。他不想买,问他什么原因,他说香港版印得比内地版大方多了。话虽简单,含义鲜明,强调欣赏“大方”,是有道理的。与“大方”相连,再加上“得体”,也就是常说的“量体裁衣”,这是不是在图书装帧上应该提倡的原则,谨以此向方家、前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