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置身于一个世俗化的社会中,我们渴望崇高、超然的精神,但它总是湮没在滚滚红尘里。因此,当太原“老汉”王艾甫为烈士寻亲的事迹,2005~2006年被众多媒体报道的时候,感动、激动、震撼了千千万万人们的心灵,也是
报告文学作家鲁顺民为我们奉献的《送84位烈士回家》(以下简称《回家》),使日渐被人遗忘的寻亲事件,再一次真实、全面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该书刻画了一个追寻历史真实、呼唤人的崇高精神的普通老兵形象。如同崔永元组织的“我的长征”一样,重走长征只是一种形式,体验历史、激励后人才是更重要的内容。88岁的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就意识到了寻亲事件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为《回家》作的序言中写道:为那些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先烈们“招魂”,“这不应该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时刻不能忘怀的么?不应该是在一个崇尚物质,而精神有些挂空的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么?不应该是每一个真正的中华子孙,必须自觉和经常接受的灵魂洗礼么?为他们‘招魂’,不也正是使我们每一个后来人,得到灵魂的领引么?”
静读《回家》,脑子里总是幻化出一幅图景:一位朴实、和善、执著的太原“老汉”,穿越历史,走过闹市,一会儿寻寻觅觅、一会儿奔走呼号,一年又一年,青丝变白发,他依然在不懈地寻找、呼唤着一种他认定最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拒绝功利的,没有实用价值的,因此很多人觉得王艾甫是犯了“神经病”。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汉”,却觉得那是他的“责任”、“使命”和“光荣”。他的行为和精神,使我们联想到了填海的精卫、移山的愚公,还有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等等。
王艾甫的出身、经历和性格决定了他的选择。他出生在左权县那块具有浓厚的革命传统、浸染过无数八路军将士鲜血的土地上。他兄弟6人,就有5人当过兵。他19岁应征入伍,43岁转业地方,24年的军旅生涯,铸造了他勇敢、执著、奉献的性格和精神。特别是在援越抗美的战役中,他亲眼目睹了数十位战友年轻的生命在瞬间的牺牲,更加体验到了军人的意义以及生命的珍贵。他一生酷爱文物收藏,牵头成立了太原市民间的收藏协会,在眼花缭乱的收藏品中,他特别看重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文物。这些无言的战争遗物,怎样影响着他的心灵啊!
当1996年那位小贩打开装满废纸旧书的麻包时,他一眼就看到了“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他来不及计较小贩的乘机敲诈,以高价买下了这两份珍贵“文物”。他“觉得这是一个老兵和另外一群老兵的缘分”。他清醒地意识到:“为烈士寻亲,只是一种纪念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实质是:我们应该为先烈‘招魂’!”从此他走上了茫茫的寻亲路程,把经营文物生意的所得全部投入进去,甚至抵押住房、贷款数万用于寻亲花销。
王艾甫的寻亲之举,赢得了家人、朋友、市民、记者、干部、领导等各个层面人们的理解与支持;得到了新闻媒体、民政部门、政府、党委的关怀与相助。最后,84位烈士中的60多位魂归故乡,含笑九泉;数百位烈士亲人望眼欲穿,终于同游子团聚。每一位烈士身上都有一段曲折悲壮的动人故事,随着寻亲的推进而昭示于世。王艾甫的壮举,无疑将引领我们踏上直面历史真相,净化芜杂心灵的心灵之旅。
《送84位烈士回家》,鲁顺民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