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阅读”的父亲名叫蔡正国。1929年,时年20岁、“半木匠,半耕田”的蔡正国参加了江西永新县苏维埃土地革命运动。1932年,蔡正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授衔那一天。
1953年4月12日,在距离朝鲜战争停战还差三个半月的时候,他在前线牺牲于一次美机轰炸中。当时他作为志愿军第50军的副军长正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讲话,炸弹从屋顶落下……他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烈士。
“阅读”父亲的人并没有见过父亲。《阅读父亲》的两位作者,一位是蔡正国将军牺牲前48天出生的儿子蔡小东,一位是蔡小东的妻子马晓丽。他们搜集了有关蔡正国的各种文献碎片(日记、家书等),经辨析后连缀成书,竟能把一个连亲人都感到陌生的人“复活”了。如果仅凭想象去复原烈士的形象,其实用不着这样费劲。马晓丽本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前几年出版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楚河汉界》就充分展示了其充沛的想象力。但是她并没有放纵自己的想象,而是一切书写皆依托于有关文字资料。
书中所展示的父亲的学习笔记一丝不苟。那里面有林(彪)师长、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滕(代远)参谋长、左(权)参谋长、陈光代师长等上级首长的报告、指示、训词,是极有价值的史料。罗荣桓政委等上级的谈话以及几次“对我的批评”给人印象很深。其中罗荣桓对蔡正国的“批评”坦率直接,褒抑兼备。而父亲笔记本扉页上的几行自勉的文字――“对己严对人宽在任何场合不随便发言”――真实地表现出父亲的性格。作者写道:“将军其实是一个坚持自己的内心,不肯轻易放弃的人。尽管领导上一再提出他不太讲话,很少意见,任何环境有意见不发表,说他有些意见不讲,不活跃。但他还是坚决地告诫自己,不随便发言。”这的确是一位有个性的将军。从笔记中还可以看出,蔡正国在作战组织、作战经验总结、部队训练、敌我装备调查、我军生产情况分析等等方面操心很重。他的笔记(日记),为后人考证军史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父亲性格冷静,“婆婆说他从来不骂人,实在气不过了也只是说一句‘乱弹琴’,这是他最重的话了”。蔡正国显然不是那种文盲化、粗俗化、土匪化的军人。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解读表达了对时下里影视、文学作品中把前辈军人塑造得江湖化的不满,感叹“当我们起劲儿地把打下了整个中国江山的前辈军人江湖化的时候,他们正用什么眼光俯视着我们。有谁会知道,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到底是怎样一副可笑的形象”。
把父亲从那些江湖化的军人形象中剥离出来的还有蔡正国在朝鲜所写的最后16封家书。16封信虽然每一封都对妻子以正规的“张博同志”相称,但是却篇篇饱含着对亲人的眷顾之情。妻子病弱的身体、幼子总在作痛的牙;他们吃饭的灶具、应该服用的药品;铺的盖的、新生儿子的取名……都在他的关注之中。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发回的家书。也许战争在一个成熟的军人眼中完全是与妻子儿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让后方的妻子日夜担忧前线丈夫的安危。将军还专门向妻子索取“一个(圆的)能在桌上蹬立的”、“买时不要太大,小点(瓷碗那样大好)便利携带”的整装镜子。这面绘着一个快乐的女孩儿荡秋千的小镜子很快就带到了朝鲜。可以想象,它给忙碌中的父亲曾经带来多少快慰。而几个月后,它又作为烈士的遗物被送回来,摆在母亲的床头至今已经50多年……
但是,谁要是把“父亲”解读成“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瞻前顾后的软汉子,可就错了。就是这个人,1950年10月以40军副军长身份带领所属118师部队在温井打响了入朝第一战;1951年3月他调任50军副军长,代理军长指挥作战,一上来就在第四次战役中指挥部队痛歼了英军第27旅和英国皇家坦克营;他率军在汉江南北两岸连续阻击敌人50昼夜,而志愿军总部在最初的部署中,只寄望他们能顶7天……难怪彭德怀大喜过望,一仗下来,慨然承诺:“只要有我彭德怀在,50军不但不会散编,还要优先换新装备!”
书中几处催人泪下的部分展示出战争对军人及其家属情感的煎熬。当看到年轻的妻子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是一个隆重的追悼会,当看到她在“把悲痛变成力量”的大幅标语下讲话的情形,当目睹她孤独地站在丈夫那堆满鲜花的墓穴前的留影,当看到她逐件辨析那些烈士遗物的情景……作为读者的我们都会感觉到心酸。
《阅读父亲》特别打动读者的还有真挚的父子之情以及战友之情。母亲在组织的说服下于6年后再婚了。朴实敦厚的继父为了把首长的遗腹子培养成为真正的男人煞费苦心,“让我承担起抚养儿子的责任吧”,结婚以后,继父对妻子承诺着,从此他再也没有让妻子去领儿子的烈属抚养费,也没有再要一个自己的孩子。他“惯”儿子的时候常常令妻子都无法容忍,而真正摔打儿子的时候又令妻子难以接受;为了儿子,多年里,他疏远了山东老家的所有亲人,他病故前最后办的一件事情仍是为了安置烈士遗属的生活……
本书的另一个情感高潮是当一个保守了18年的秘密被揭穿的时候。蔡正国将军牺牲后,由于蔡小东还在襁褓之中,他的身世很自然地被隐瞒了下来。直到18周岁时,他已经成为一名战士,生身父亲的战友们才说服母亲告诉他曾经的一切。那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庄严仪式,蔡军长当年的老部下这时都已是军区级的首长了,一群将军们笔挺地坐好,依次举手发言,开始向浑然无觉的烈士遗孤蔡小东讲述过去的事情……蔡小东被“情感的闪电”击中了,一种高尚神圣的情感通过他的反应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这种感染,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的故事。而这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一幕!
历史之所以应当被人们珍视,因为那是只存在一次的东西。当波澜起伏的生活变得平静的时候,人们的情感也容易跟着变得肤浅、琐碎和功利,从而使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变得遥远和陌生。这一点在“与韩先楚有关”一节中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韩将军当年是蔡将军的上级,他的小孙女像所有出自将门的晚辈一样珍视着自己祖父的荣誉,但是她起初却并不清楚祖父麾下蔡正国烈士的事迹。她在互联网上的良好感觉引起了一位“大泽山人”的注意,“请不要忘了您的蔡正国爷爷”,“大泽山人”用真挚的述说言简意赅地告诉了女孩子她所不知道的东西,并提醒她要“复习‘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由此,首先要记住无数先烈!”不知不为过――这个可爱的女孩子是个可塑性很强的年轻人,她立刻被蔡将军的事迹感动得无话可说。
当对历史负责任的回忆降临的时候,只要不是心存偏见,谁也无法抵御那来自灵魂深处的撞击。《阅读父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功地向读者传导了这个撞击,从而使我们经历了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
《阅读父亲》,马晓丽、蔡小东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