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珠江晚报》报道,打打球吃吃饭就能搞掂学生?我市中小学生防范意识有待加强。昨天,晚报《绑架杀害高中生案告破》引起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一位中学生家长非常忧心:“我们的孩子在坏人面前没有任何免疫力,学校防范意识教育也欠缺,这些孩子以后怎么办呢?”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捆绑中,
更重要的是,在对待各种社会负面信息,社会、媒体和教育工作者往往出于好心,设置特殊禁区,不允许孩子接触,害怕孩子沾染不良社会习惯。这种正面教育虽有积极意义,也会降低孩子对不良环境的消化、抵抗和免疫能力,一遇到“害虫”,就难以招架。不经世事,难长心智啊!
这种现状曾受到有关专家的批评,认为生存教育的空缺会形成巨大的人格缺憾。所以,有的学校开设了相应的生存技能和防范演练,如深圳市宝安中学历时近一年研制出的首本求生教材,放学时碰到有人溺水该怎么办?与异性交往时如何防止受到性侵犯?都能从课本中找到答案。提升孩子们应对社会危机和生活危机的能力。这种教育不乏积极意义,却将生存教育浪漫化、儿戏化了。当时笔者就撰文批评:让学生根据公式去套,按现成答案去做,仅仅听过几堂课,生存本领和防范能力这种潜质就可以速成吗?受挫、上当才是更多孩子精神成长的教科书。纸上得来终须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对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存和防范技能来说,学校和家长更应该多去创造让孩子历练的机会和时间,解放成才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孩子从题山课海中解放出来,从课堂上解放出来,在真枪实战中跌打滚爬,狠狠摔几跤,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会生存、不能防范”的教育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