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国看望久别的女儿、女婿。他们为尽孝心,出钱为我安排了美国东部的旅游。游览了白宫、国会山、自由女神像,还登上67层的洛克菲勒中心楼顶鸟瞰了纽约的全貌,特别是观赏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伟奇景。真感到不虚此行。
然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这些奇观,而是哈佛的校门。
哈佛大学号称世
但是,进入我眼帘的竟是一座古旧、简朴的校门。红砖砌成,拱形的门洞,黑色铁制的大门,门框上面是三角形的尖顶。两边围墙也是红砖砌的,中间是陈旧的铁制护栏。
我简直惊住了。问导游:“这是哈佛大学的校门吗?”
导游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啦。”潜台词是:我还能领错了吗?
我禁不住又问:“是否还有其他的门?”
导游说:“这是历史上的旧门。周围还有很多门。”
我想:说不定还有新建的堂皇的大门。就到旁边走去。可是,周围的旁门依然是红砖、铁栅,依然很简朴。
我被这种古旧和简朴惊呆了!
走进校园,依然是古朴的红砖楼房。很墩实、安静,却并不华贵。校园也不大,仅相当于中国一所地区性学院。
这就是我久已向往的哈佛大学吗?
是的。就是的。一点没错。
我不禁想到了中国学校的校门。甭说大学,就是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门也比哈佛大学的壮观。据说有家地区级的大学,花了几千万元修建了一座超豪华的大门。后来学校负责人辟谣说不是几千万,而是300万,还要起诉“造谣者”。其实,300万也非小数,倘若用于教学或资助贫困学生,恐怕比建大门有意义。
问题还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办学的重心在哪里。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20年(1933~1953)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正是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的第一流著名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实践了他的校志铭:“促进知识并使之永存后代。”
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质量上,还是分散在门面上,也关系到校风的培养。好的风尚应当是追求精神文化、学术、科学,而不是沉迷物质享受和表面虚荣。据一位朋友说:哈佛人对科学、学术、文化、真理的追求到了“痴迷”的程度,简直不顾一切。而对物质生活要求却很低,很不讲究,吃穿都很随意,不放在心上。他们极其看重实实在在做学问的人,对浮华之徒则非常鄙视。哈佛大学累计已获捐292亿美元,这个数字使其稳居全美高校首富位置。他们如果讲求门面,什么样的超豪华大门都建得起。但是,哈佛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不是他们的追求。内心充实的人是不必装饰虚华的外表的,只有那些内里空虚、没有货色又图虚名私利的人才热衷于虚张声势,造假做秀。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心只想着怎么享受、怎么摆谱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怎么可能沉潜于科学文化的实质性研究呢?
我从哈佛的校门,感受到他世界第一流的内涵。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大学做得又怎么样呢?一些人不顾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狂热,弄虚作假的“申博”风、“门面”工程等等,败坏了以教书育人为宗旨的高校教育风气,损害了中国高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摧毁着中国文化教育的高贵血脉。这样的作为与哈佛的校门相对照,岂不令一些大学负责人汗颜,令国人反思?
鲁迅先生毕生力主翻译的《中国人气质》一书,重点批评了中国人注重面子、不顾实质的国民性弱点。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弱点不是仍然在作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