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馆藏拂尘行动”又有佳作浮现:《论语二十讲》、《老子通释》、《广解孟子读本》和《白话译解庄子》。这四种书的原书均初版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中除叶玉鳞《白话译解庄子》曾在上世纪80年代被影印出版外,其他三种都是第一次重新面世。
民国时期的学者大多博古通今,对于经典
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对传统经典的解读重新出版,固然是一种顺势应时,同样也是对这一现象冷静的再思。民国时期对于经典的解读同今天的国学热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即都是在传统文化遭遇深刻危机时的一种反应。今天在全球化大趋势下,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样也在渐渐消逝,这样的变化虽然不像“五・四”那样翻天覆地,却因为难以逆转而令人更为担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经典中寻找传统的现代性,通过经典的通俗化、普及化来进行传统文化的自救。站在当前的历史节点反观民国时人对于经典的解读,今天的中国人或许能有更切身的体认。
此次推出的这套书所选取的并非名家名篇,四位作者中仅张纯一较为著名,但他的这部《老子通释》却也很少为人提及。其余几人对于经典的释义和阐发可能也都算不上是民国时期儒道研究的主流,然而这却正是“馆藏拂尘”的意义之一,即将这些尘封已久鲜为人知但确实存在过的思想和声音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