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份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一
而这“想入非非”,又是怎样变成了国家的一项重大航天科研举措?
1935年,欧阳自远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他的祖父、父亲、叔叔,一家人以开药房为生,据说他的祖父在战乱年间还卖过不少稀缺的药给红军,父亲为此顶替去坐了一阵子牢。战乱的颠沛流离让欧阳自远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母亲都搬到了永新县。家族药房“九州药房”重新开张,而且在永新县城有了名声且颇有人缘。
进小学后,自远很快表现出记忆力强、求知欲强的天性。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书,他可以废寝忘食不停地看下去,他经常拿着大人给的零用钱到书店买书,一时买不起的书,他就将自己杵在那里,一站就是半天。老板和店员都认识了这个常常要关门才悻悻然而去的少年。
1952年,欧阳自远高中毕业。这个学习上从来无需大人操心的孩子,大人们却在他未来的去向上不得不多说几句。在祖父、父亲、叔叔看来,他们唯一遗憾的是,自己开了大半生小药房,可欧阳家却还没有出一个科班出身的正规医生。无疑,这个希望一致地寄托在欧阳自远身上。
但是,欧阳自远这个一向听话乖巧的孩子,却第一次将长辈的愿望抛在耳后。他在报考表上郑重其事地写了:第一志愿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第二志愿南京大学天文系;第三志愿北京大学的化学系。欧阳自远说,要学就要学最好的,他也有自信被最好的所选择。
1952年9月,欧阳自远如愿被北京地质学院录取。1956年毕业后,他被分配留校当助教并攻读苏联专家研究生。.1957年顺利考取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涂光炽先生。在涂光炽先生的指导下,欧阳自远主要是研究长江中下游铜、铁矿床成矿规律。他几乎钻遍了长江沿岸的各种矿井,1957年和1958年的很多日子,他孤身一人,每天都重复着同一项工作――每天东方既白,他带好一壶水,两个馒头,下到深深浅浅的坑道里。观察矿脉,描述岩层,采集样品。每次还要带着相机下去拍照,当时没有闪光灯,用的是镁光灯,照一张得炸掉一个灯泡。他下井前在口袋里小心翼翼放好3个灯泡,拍照时反复比较选择角度,保证每炸掉一个灯泡,都能诞生一张有科研价值的照片――每次回北京,他都要拉回十几箱石头。
回想过去,欧阳自远仍然对两位学界前辈怀念不已:一位是他研究生导师――涂光炽先生;另一位就是侯德封先生:正是侯德封先生多年来对欧阳自远的培养和锻炼,安排他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实践,使得欧阳自远对中国国防与科技事业发展拥有更加敏锐和超前的意识。
1976年,在欧阳自远的人生记忆与科研经历中,也是特别重要的一年。
无数人一辈子也难遇的陨石雨,这一年里他却遇到了三次,尤其是“吉林陨石雨”,是中国陨石研究的里程碑事件。此后的十余年中,欧阳自远发表了100余篇研究论文,并被国内外的教科书、专著、大百科全书等引用。这些研究论文的发表,令美国科学院院士安德斯感慨“中国的陨石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的陨石研究从此进入系统阶段。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年他56岁,属于当时的院士中的少壮派。但是尽管荣誉加身,一句话在欧阳自远心中久久激荡着――总有一天,中国不再袖手旁观,要启动自己的探月、登月工程!
1992年,终于这个“总有一天”来到了,这一年,“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获得国家立项,中国将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人送上太空。而此时,世界上的月球探测已经偃旗息鼓了16年。
至2000年,欧阳自远领导的科研梯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首次绕月卫星规划了四个目标:
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探测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分布特征,获取全月球矿物和岩石类型分布图;探测月球土壤特性,评估土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在这份报告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代表国家批准了“嫦娥一号”工程的实施,当天下午,欧阳自远就知道了。
当晚,他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请大家去一家餐馆里小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栾恩杰也赶来参加。人人高举酒杯,欧阳自远也非常激动: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今天,我们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