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出身书香门第的沪上闺秀,今日乐天知命安享晚年的写作者,用这样的话描述张元济的孙女张珑女士或许太简单,但尚算贴切。年届八旬的张珑即将出
谈及这本书的由来,张珑笑着告诉记者,最初她就是觉得记忆中的很多往事想起来还“蛮有趣”的,很轻松随意地就写起来,当时根本没想到要出版,从2004年动笔写到2006年,写的过程也是断断续续,期间还要不时停下来梳理记忆,整理老照片。后来有朋友将这些文字推荐给出版社,最终“花落”上海远东出版社。正因为写的时候并非刻意,才使得《水流云在》的文字有着润物无声的味道。她这样解释书名的意蕴,“这个名字还是责任编辑帮我想的,我理解水流也就是时间的流逝,云在则意味着点点滴滴的回忆”。
张珑在这本书中用相当的篇幅写到童年,写到家中长辈和自己的儿时片段。张珑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直到她从教会学校毕业去北京,都和祖父张元济住在同一幢楼里。她印象中的祖父很严肃,即便在年幼的时候可以跟祖父开开玩笑,心里也还是有些怕他。何况,祖父很忙,并无太多含饴弄孙的时间。“祖父好像永远有做不完的工作,即使他退休了,手头也仍有很多工作,加上他交游很广,总有朋友来访,这样一来陪家人的时间就很少了”,令张珑至今难忘的是和祖父的庐山之行,“祖父曾在庐山买了一栋别墅,他非常喜欢去那里小住,即使工作繁忙,仍会在夏天去住些日子,随身带着要看的书稿,记得他在从上海到九江的轮船上还在工作。我曾陪祖父去过庐山,第一次去的时候我才六个月。如今在世的人当中,只有我曾陪祖父去过那里”。她还记得,儿时家里最多的两样东西,一是书,楼上楼下,几乎每个房间都能看到书,其二是出土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张元济从市面上搜集来的,这是他一大爱好。在她心目中,祖父是个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的人,但遇到不公之事又是一个仗义执言的人。他对钱财看得很轻,晚年为商务工作,分文不取,遇到人家有困难,常常伸出援手……这些被张珑称为“有些琐碎”的细节,反而令读者更立体地看到出版家张元济生活中的一面。
早年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教英文的张珑,1969年同爱人离开北大到湘西的干校,不曾想当地学校正好需要英语教师,她便在那里教了三年的书。后来回到北京便进入建筑设计院,从事期刊编辑与资料情报工作,惯常的“隔行如隔山”似乎并未给她带来太多的工作阻力,反而令她对建筑,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多了一些了解。如今退休在家,还常常将国内关于中国古建筑的文章翻译到国外。
祖父的言传身教对包括张珑在内的全家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对生活并不苛求,物质的要求也不高。完成《水流云在》的写作,她这段时间没有动笔。平日里在家中看看书,或出门旅行,日子过得平静而闲适。她说写作始终是她有兴趣的一件事,而很多记忆还未及写出,“说不定我哪一天来了灵感,又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