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书展成为大都市文化符号

2007-08-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熊彦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的2007上海书展,昨天在送走最后一批读者后落下帷幕。7天来,17万上海及全国各地的读者参与到这一盛会当中。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统计出来的数据表明,本次书展共展出10万种图书、举办250项文化活动、实现2000余万元销售额。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城市在今夏的一次文化狂欢。

上海书展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阅读潜力,体现了申城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令上海在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活动场场火爆读者“赶场”不暇

本届书展的活动数量为历年之最。开幕当天下午的易、于对谈即吸引来数千读者。演讲在下午2点开始,许多读者从11点起就守在通往活动大厅的楼梯口。而主办方预备的几百把座椅远远不敷使用,许多读者只好席地而坐,或者站着坚持听完3个小时的演讲。在其它200多项活动中,类似的情景比比皆是。无论是学者如葛剑雄、王德峰、钱文忠,还是作家如陈忠实、叶永烈、曹正文,以及像谢晋、黄豆豆这样的表演艺术家,均受到读者的追捧,签售现场热闹非凡。许多读者都是听完了一个讲座又接着奔赴另一个场馆参加下一场活动。读者小樊告诉记者,他来书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书展就像一个大超市,应有尽有,而且可以一揽子收获各种各样的知识。”

书展上丰富的活动不仅为读者喜闻乐见,参与的专家、作者也收获颇丰。著名作家叶永烈已经连续参加了9届书市,同时也是此次上海书展上重量级的嘉宾。叶永烈说:“上海历来是海派文化的基地,更是中国出版界的半壁江山。上海的出版界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相当辉煌,到了21世纪,上海书展再现当年出版的辉煌。书展本来是读书人的节日。从作者角度看,参加书展会让你知道出版界的最新动向,书展是高度集中的书的海洋,进任何一个书店都不能看到那么多书。可以从书展中得到很多新的启示。书展也是很好的交流平台,能听取读者的很多意见。”叶永烈每年参加书展都带着数码相机,将对自己有启示的书拍下来,他说,这样的积累,对自己的写作有很多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书展上的公益爱心活动特别丰富。由中国福利会出版社、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多背一公斤网站共同发起的大型公益赠书活动“双子书”启动仪式,以及由《联合时报》发起的“关爱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计划捐助仪式等多项爱心活动都选择了在上海书展现场举行。就连易中天也借着此次上海书展义拍限量特制编号线装本《易中天读史》4套,来为以其恩师命名的“胡国瑞奖学金”筹集善款。译林出版社在书展上推出了美国女作家金・爱德华兹的畅销小说《不存在的女儿》中文版,同时启动了面向“唐氏”儿童的爱心捐赠活动。该社宣布,每售出一本《不存在的女儿》,便会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一元钱。该社已经向基金会支付了首笔善款1.5万元。这些爱心活动在丰富书展内涵的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文化共享建立了良好平台。

书展上的众多活动在叫好之余也带来一些思考。开幕当天,“好男儿”吴建飞2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签出了1000多本《飞一般・遇见》,而8月17号的李宇春签名售书更是让许多粉丝在展馆外苦等一天一夜。这批年轻读者的到来无疑为书展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质疑的声音。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认为,上海书展期间正逢暑假,正是向学生推荐书的好机会,可遗憾的是展场内歌星明星以及海选人物的娱乐性活动多了些,虽然聚集了人气,吸引了众多粉丝、追星族,有些却跟阅读本身脱节;对其他年龄层、知识层的作者、读者也显得不太公平。郏宗培认为,只有商业性与公益性有机结合,才能尽可能保持纯粹的书香味道。

李宇春签不过纪连海书展销售成试金石

上海书展期间,每天都要公布当日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这份榜单不仅是各出版社之间竞争结果的展示,也成为反映上海市民整体阅读情况的风向标。书展于周三开幕,由于前来参与的多为学生和老人,从8月15日开幕到8月17日,开幕前三天的销售排行榜榜首被选秀明星包揽,分别为:吴建飞的《飞一般・遇见》、王啸坤的《王十三》和李宇春的《IChris我的音乐地图》。不过8月18日,纪连海却一口气签了3000余册《文化中国》系列图书和DVD,《文化中国》系列图书当日有3本位居排行榜前十,《说孝庄》更夺得头筹。考虑到8月19日的榜首图书为《闪电星感动:明星爱心行动大记录》,8月20日为《股市分析软件用法详解》,纪连海几乎成了书展众多名人中的“黑马”。

历史读物受到持续热捧,不仅仅是纪连海感受到了。纵观此次书展上推出的新书与重点书,讲史读经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于丹、易中天、马瑞芳等讲史读经的老将今年均无一例外地在上海书展上亮相,葛剑雄、叶舒宪也带着专业分量厚重的历史剖析读物来到书展现场。而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东方出版中心今年也推出了“东方文史大讲坛”系列,共分大卫的《魏晋风流》、周泽雄的《青梅煮酒》和《追问三国》、洪迪的《唐唐大唐》四本,成为文人说史的一次集体亮相。这些图书均受到读者的热烈关注。

不仅是历史读物风光无限,各类纯文学类活动的受欢迎程度也出乎许多媒体和出版社的意料。在“茨威格文学”讲座中,年轻人几乎撑爆了整个会议室,这让主讲人、著名德语翻译家张玉书连称没想到,“没想到上海读者还喜欢茨威格,喜欢德语文学。”而在场的年轻读者也都是有备而来,许多读者都能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茨威格作品和张玉书展开热烈讨论。

但不容忽视的是,各种生活实用类书籍和娱乐通俗读物仍然是此次上海书展的主要内容。一楼的江苏出版馆、浙江出版馆、综合图书馆等场馆中摆放的绝大多数为此类图书。而这些场馆基本上是人满为患,众多读者拥挤一处抢购图书,收银台前永远排着长长的人龙。从一楼来到四楼的上海出版馆,可以看出图书的摆放、场馆的设计均疏朗、精致了许多,然而热闹程度也较楼下稍逊几分。除了大型活动区外,读者多为三三两两缓步而过,争抢一本书的情况少有发生。而每天排行榜前十名的除了历史读物外,多半为生活实用类、娱乐休闲类以及股票书、电视书所占据,纯文学作品没有一本上榜。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在上海书展上推出而引得一时洛阳纸贵的《品三国》,今年除8月16日一天外,仍然日日榜上有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认为,书展除了要凝聚人气之外,还更应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上多下功夫。出版社应该对读者的阅读进行适度引导。郏宗培也为书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今年书展科技是主题,就可以在青少年科普方面做些文章,如与科技展览馆联合设个科普馆引导青少年。

海派文化全面展示

上海书展打上海牌此次上海书展专辟四楼展区为上海出版馆,分为世纪出版馆、文艺出版馆、高校出版馆等几大块,上海出版界的各机构都精心设计布置了展馆,全面展示上海出版的风貌。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笑称“上海书展是上海出版界打主场,相比起全国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上海出版界更应发挥出它的优势。”

除了沪版图书的集中展示之外,对海派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也成为上海书展的一大特色。文汇出版社联合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四十多位专家、学者、作家和编辑,撰写编纂的大型书系“海派文化丛书”此次在上海书展上推出6本。这套大型丛书基本囊括了能反映海派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上海开埠以来图书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派文化的全面展示。“海派文化丛书”以及文汇出版社的“上海老城厢丛书”在书展排行榜上连续几天榜上有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联合在海外出版的英文版“上海系列”丛书,则是第一套在海外高规格出版的,全面、详细介绍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新面貌,向海外读者展示上海历史、文化和现状的丛书。这些图书的出版,为今后上海文化创新与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主讲的“海派文化的过去和现在”讲座被安排在比较僻静的会议区,然而可以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许多读者在讲座结束后还主动和苏智良交流自己体会到的上海文化特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激动地说:“苏教授讲得太好了,上海人就是应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苏智良为海派文化归纳了四个特质:多元、创新、变异、时髦。体现到文化出版领域,苏智良认为在出版、电影、戏剧、音乐等各方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引领着全国之最。这一文化盛况和解放后50多年来的文化建设,正是当代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坚实基础。现在的书展对于扩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起了很好的作用。只有做大了文化空间,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才有平台。苏智良特别强调,营造更有利于创新的思想萌芽发展壮大的氛围和环境,相当重要。从青少年热衷的动漫游戏到各种精品书籍的汇聚,专家、学者与市民的思想火花碰撞,上海书展一年比一年热闹。苏智良认为,上海书展已经成为当代上海的一个符号,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但仅有一个书展还不够,重要的是,当这样一个大众阅读节日结束后,城市还能不能继续激扬文化的生命力。在市民阅读风气的培育和城市文化建设上,上海还大有可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